白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伯温传说故事会拟推荐ldquo中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是先天的吗         http://m.39.net/pf/a_4552319.html

根据活动方案要求,组委会将征得的全部篇作品,经初审、复审、终审三轮审读委审读,于7月6日决定,以下30篇作品为本次活动的拟推荐第四批“中国好故事”,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即日起至年7月18日。如有情况反映,可在公示期间向本组委会反映。联系人:邬老师;联系-;联系
  这天清晨,武阳村来了个面生的青年男子。他自称是李家庄人,姓李名二,由于母亲长期患病,已经花光了积蓄,卖完了家产,眼下只剩一条看家的狗,希望能变卖一些铜钱,好替母亲抓药治病。
  李二所说的看家狗,毛色灰白,体型矮小,长相丑陋,此时正慵懒地蜷缩在李二脚边,一动不动,好像饭没吃饱一样。即使有人冲它大声叫嚷,在它附近的地面上使劲跺脚,甚至用茅草挠它的鼻子,它也懒得哼一声。这样一条半死不活的狗,李二却要三百文铜钱。
  李二的身边虽然聚集了一大堆人,却都是来看热闹的。他们就想看看谁会这么傻买这么一条半死不活的狗回去。当然,如果李二这狗卖不出去,他们也许会一边取笑李二,一边赏给他几个铜钱,让他去尽孝心。可这李二也是奇怪,眼瞅着围观的人越聚越多,他竟然把狗价提高到了五百文铜钱。
  他这一提价,顿时在人群中掀起了阵阵哄笑。更有沉不住气的人上前不屑地说:“你这狗有什么能耐,能值五百钱?”李二冷笑着说:“我这狗哇,不仅会看家,还会拉磨犁地。”“拉磨犁地?”好几个人齐声笑道,“就凭它这半死不活的模样,还能拉磨犁地?”围观的人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那边不是有座石磨吗?现在就让它拉给我们看看?”有人指了指村头老榆树底下的石磨提议说。
  “当然可以。”李二说,“不过,得给它吃点东西才成。它有三天都没吃过东西了。”
  李二话未落脚,那边卖烙饼的罗四早就端了烙饼过来,把一个烙饼往狗的嘴边一扔,那狗竟然腾地一个翻身,张嘴叼住那饼,只一眨眼的工夫饼就没了影儿。那狗吞下烙饼,不叫也不动,只眼巴巴地望着罗四装饼的筛子,嘴里直淌口水。罗四没法,只得又扔了一个烙饼。可那狗照旧一口吞下烙饼,仍然眼巴巴地望着罗四的筛子。罗四看看筛子里的烙饼,心中似有不舍,迟疑着转身要走,那狗却一个纵身跃上筛子,只一口气的工夫就把一筛子烙饼全吞了下去。
  吃完烙饼,那狗顿时来了精神,大摇大摆穿过人群,径直走向老榆树下的石磨。李二跟了过去,给狗套上牛枷,一声吆喝,那狗竟然真的大摇大摆地围着石磨转了起来。转了十来圈,那狗不但不咳不喘,反而是越跑越快。惊得围观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看了狗的表现,有人心动了,但又舍不得出那么多钱,便上前跟李二讨价还价。李二却一文都不肯少。卖烙饼的罗四反倒站了出来,说他的一筛子烙饼都被狗吃了,要李二先赔他两百文烙饼钱。他这一提醒,刚刚还讨价还价的人悄悄退了回去。这狗的食量实在是太大了,一般人家哪养得起啊?尽管它会拉磨犁地,还很难说它干的活计能不能养活它自己呢。
  围观的人都拿不定主意,有人便把刘伯温请了来。刘伯温来的时候,李二正搂着他的狗直抹眼泪,说这狗要是卖不出去,他的老娘就没救了。刘伯温回头望了望围观的人群,拍拍李二的肩膀,说:“你是个孝子,我帮你想想办法,把这狗卖出去。”
  不等李二答话,刘伯温便让卖烙饼的罗四从老榆树上摘了一筛子榆树叶,又叫人借来两只大瓮,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才慢条斯理地发了话:“大家都看到了,李二的这条狗不仅会看家护院,还会拉磨犁地,若不是他的老娘生了病,我猜他也舍不得把它卖掉。”李二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刘伯温接着说,“我今天就代他作个主,这狗啊,不要五百文,也不要三百文,只要大家出一文钱,出一文钱就可能买下这只狗。”
  听刘伯温这么一说,大伙儿都来了兴趣,纷纷掏钱想要买狗。刘伯温忙摆手说:“大家别着急,先听我把话说完。大家如果想买这条狗,可以把钱投进左边这只瓮里,然后在我这里领取两片写有相同号数的榆树叶,一片投进右边这只瓮里,一片你们自己保管。最后,我们从右边这只瓮里任抽一片榆树叶,谁的号数被抽中了,这条狗就归谁了。”
  在那个年月,一文钱也干不了什么大事儿,大家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争着往瓮里投钱,从刘伯温手里换来一片写有号数的榆树叶。不一会儿,装铜钱的瓮就满了,装榆树叶的也有大半瓮了。最后,连一直坐在石磨旁看热闹的乞丐也从腰带里掰出一文铜钱,投进了瓮里。
  接着,刘伯温便叫两个壮汉抬起装榆树叶的瓮把里面的榆树叶摇晃均匀,才从人群中挑选出一个七八岁的男童,从瓮里摸出了一片榆树叶。谁都没有想到,男童竟然抽中了乞丐。可是乞丐却连连摇头说,他一没石磨,二没土地,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哪还能养活李二的这条狗?“这狗我不要了,你把我的铜钱还我呗!”乞丐便真的要回自己的铜钱,拄着叫花棒走了。
  李二什么都没出,白白得了一瓮铜钱,高兴得不得了,忙向刘伯温道谢。刘伯温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龄?你快拿了钱回去替你娘亲治病要紧。”
  不想,李二突然正色问道:“请问先生是否姓刘?”
  “正是。”刘伯温回道,“鄙人姓刘,单名一个基字。”
  “噢。”李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先生此法虽好,却不宜宣扬。如若尽皆如此投机取巧,恐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刘伯温听得心头一愣,李二自顾道,“天下有此一人足矣!”言罢,他手一挥,装铜钱的那只瓮竟然腾空而起,在半空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瓮中的铜钱忽地激射而出,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缓缓落在人们的头顶,左旋三转,右旋三转,才各自钻进了众人的钱袋里。
  围观的人全都愣了愣神,然后便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有说有笑地走了,回头再看李二,却也没了踪影。刘伯温不由暗暗吃惊,正欲找人探问,却发现自己怀里不知何时多了一本书卷。
  打开书卷一看,首页隐隐显出两行字来:天书在上,遇龙呈祥。只是那字很快又隐了进去,翻遍全书再也找不出一个字来。刘伯温这才知道自己遇到了高人,并在无意之中得到了无字天书。他赶紧回屋沐浴焚香,起案设坛,将天书供奉了起来。
  且不说刘伯温得了天书,后来如何辅佐朱元璋打下江山。单说李二将铜钱返还围观的村民,实则是给众人下了封印。几百年来,他们都不曾想到用刘伯温的办法投机取巧发家致富。然而,几百年后,李二下的封印过了期限,“一元购”便在各大网站迅猛发展起来,并风靡一时,可又有谁知道这是刘伯温的专利呢?更没人知道刘伯温救急求难的初衷了。

“吃污军师”

浙江姚海松

(向上滑动启阅)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文臣武将众多,个个出类拔萃,可这么多文武大臣中让普通老百姓最耳熟能详的,非军师刘基刘伯温莫属。而这位堂堂大明军师刘伯温,在杭(州)、嘉(兴)、湖(州)甚至江浙沪三省都流传着一个不太雅的“雅号”,叫“吃污军师”,这个吃污的“污”,在杭嘉湖一带方言中,就是动物所排的粪便,如鸡粪,叫鸡污,狗粪叫狗污。世人都知道刘伯温才华盖世,嫉恶如仇,性格更是豪爽大气,不拘小节,他这个“吃污军师”的雅号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又怎么会流传得如此之广?听我慢慢道来。


  相传,元朝末年,刘伯温访友到了嘉兴府所属濮川镇(今桐乡濮院镇),与寓居于此的好友宋濂相会。被明太祖朱元璋誉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先生,寓居濮院潜心读书之初,请了一位当地老人张老头服侍他的生活起居。那天,宋濂和刘伯温正在谈论学问,张老头送来自家做的几个清明团子(米粉做成的馍馍),请宋、刘两位先生吃。宋濂在濮院住了很久,对当地的时令糕点相当熟悉,知道清明团子是纯糯米所做,吃多了会伤肠胃,所以吃了一个就不再吃了。可刘伯温不一样,一则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清明团子,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性格直爽,在好友面前从不装腔作势,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所以一口气吃光了盆里的五个团子,看着空空的盆底,竟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问还有没有了?张老头摇摇头,还没等开口,一个八九岁的男孩从外面进来,正是张老头的外甥金方,他的手里捧着一个形状怪异的团子,笑嘻嘻地问外公要不要吃?说是他娘亲手做的,还是热的呢。

张老头沉下脸,推着金方说:“去去去,小孩子家别来闹,一边玩去!”一边想把金方推出门外。刘伯温的鼻子里嗅到团子的香气,立刻盯紧了金方的手,问这个也是清明团子吧?张老头十分尴尬,说是吧,刚刚已经摇了头,明明里面还有清明团子却不给客人吃。说不是吧,这却也真是清明团子。张老头还没想好怎么说,一旁的金方开口了:“先生,你是不是想吃啊?”


  刘伯温笑呵呵地说:“我当然想吃,你舍不舍得送我?”金方做个鬼脸,笑问道:“先生看看,这个清明团子像什么东西?如果你答对了,就给你吃。要是答错了,不好意思,我就自己吃啦!”一边说一边摊开手掌,那个大团子展现在几个人面前。


  刘伯温想了想,说:“这个么,像蛇盘田鸡(青蛙)。”


  “不对!要是它像蛇盘田鸡,那田鸡在哪里呀?”金方一本正经地说。


  刘伯温拍拍脑门,还真是,那它到底像啥呢?自己这么聪明的人,还真猜不出来了,唉,看来今天没得吃咯。


  张老头连忙插嘴说:“刘老爷,别听这淘气孩子胡说八道。如果老爷还想吃清明团子,我马上回家,让婆娘再蒸几个就是了。”

刘伯温来了兴致,制止了张老头,让金方告诉他,团子他可以不吃,可这个团子到底像什么?一定要把正确答案告诉他。

金方把手里捧着的团子给了刘伯温,问刘伯温道:“先生,这像不像小孩子拉出的臭臭?”说着,还调皮地撅起屁股。


  刘伯温一怔,看着手里的团子形状,还真像!他不由得哈哈大笑,接过团子就往嘴里送,一边说:“像,真像!甭管他像啥,这个可比刚才吃的团子还好吃得多!”

原来,嘉兴一带,每年清明前,家家户户都要做清明团子。清明团子绝大多数是纯糯米所做,不过那些有男孩子的人家,做好团子后,女主人必定会做几个形状如响尾蛇盘起那样一圈圈的,叫“盘龙糕”,是小孩们十分喜欢的食物。因为形状不雅,大人是绝不吃的,只是为了逗小孩子开心。“盘龙糕”如果用纯糯米做,等到蒸熟后,就会瘫塌下来,形状也就变了,样子难看不说,吃起来还会粘牙齿。所以,人们在做“盘龙糕”时,要拼一些粳米进去,使得做出来的团子硬一些,而且还不粘牙齿,蒸熟后,保持了初时的形状,口感也好。

金方看着刘伯温吃完他的“盘龙糕”后,蹦跳着逃出门外,边跑边喊:“快来瞧啊,快来看!刘老爷吃污了!刘老爷吃污了……”原来金方特别淘气,听张老头回家说起刘伯温的学识文采,总是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孩子就想“整蛊”一下这个大学问家。


  张老头吓得胆战心惊,深怕刘伯温生气,要给刘伯温下跪。没想到,刘伯温却呵呵大笑,说:“小孩子的恶作剧有什么打紧?再说,这个清明团子的形状还真有点像那个东西哩!贵地的乡俗有趣,真有趣!”


  一转眼近十年时间过去,刘伯温已经是明军的首席军师,跟着朱元璋带领部队打到了嘉兴濮院。到濮院后,刘伯温想起十年前吃清明团子的事儿,于是将军师营帐设在好友宋濂原来的居所,并派人找来了张老头叙旧,见他虽然年老,却依然精神矍铄,于是依旧请他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金方已经十八岁了,做了刘伯温的贴身侍卫。


  那天,又到了清明节。张老头从家里拿来几只粽子,要去烧烧热再给刘伯温吃。可刘伯温见了清明粽子,哪还顾得了冷啊热的,从张老头手里一把“抢”过粽子开始剥粽子箬叶,并让张老头去拿些糖来拌着吃,可他还没等张老头拿糖来,已经圄囵吞枣吃掉了二只冷粽子。第三只粽子也已被他剥去粽箬叶,正往嘴里送。张老头想夺又不敢,心里却担心刘伯温的肚子会不会吃坏!


  果然不出所料,中午时分,刘伯温开始闹肚子痛,短短的半个时辰内连跑了四五趟茅房。张老头急忙问,要不要叫军医来看看?


  刘伯温摇摇头,说他有从文成县老家带来的偏方专门医治拉肚子。药材也很简单,去找几张包过粽子的粽箬叶来烧成灰就行。


  张老头正要出去,外甥金方从外面进来,差点和他撞个满怀。张老头唬着脸,说:“都已经是刘军师的侍卫了,还这么毛毛燥燥的,走路不带眼!”


  金方笑笑,问外公这么着急出去有什么事?


  张老头把刘伯温吃冷粽子吃坏肚子的事儿告诉给金方,他正急着出去找粽箬叶。金方一听,请外公回去继续侍候刘军师,由他去找粽箬叶。


  很快,金方去采回来十多张粽箬叶给了外公。


  刘伯温看见后说,新鲜粽箬叶没有疗效,一定要包过粽子的已经乏黄了的陈旧粽箬叶才行,最好是陈了几年的才好。说完又急冲冲奔茅房去了。


  等刘伯温从茅房回来,金方已找来了几张陈旧粽箬叶,张老头按照刘伯温的吩咐,把粽箬叶烧成灰,放在一个碗里,只等刘伯温来吃。刘伯温接过那只碗,撮起三根手指头,从里面抓起箬叶灰,一仰脖子就往嘴里送。


  刘伯温吞吃了这些箬叶灰后,让张老头再烧两张箬叶,等过一个时辰还得服用一次,如此才能真正止住拉肚子。很快一个时辰过去了,当刘伯温再一次从茅房回来,见张老头还没点燃粽箬叶,于是,拿起一张粽箬叶,自己点火烧起来。


  一张小小的粽子箬叶很快就烧完了,那些卷缩了的灰,眼见得要掉地上,刘伯温喊张老头快拿碗来。不料张老头伸手时,碗掉在地上摔碎了。


  这时,金方刚好从外面进来,看见刘伯温手里的箬叶灰将掉未掉,立马奔进屋里,把给猫喂食用的碗拿了来,送到了刘伯温手底下,让刘伯温把箬叶灰放到碗里。


  刘伯温把已经碎裂了的粽箬叶灰放进猫食碗里后,还是和第一次吞食箬叶灰一样,撮起三根手指头,撮了二三撮,捏拢灰屑,闲上眼睛,一口吞食下去。整个过程没几钞钟,但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个猫食碗口边上,粘有一小坨猫屎,刘伯温左手拿碗,右手撮起箬叶灰,送进嘴里时,手指上粘到了那坨猫屎,有没有吃到猫屎,只有他刘伯温自己知道,这个过程却让金方看了个一清二楚。


  这时,张老头请刘伯温把专治吃冷粽子吃坏肚子的偏方传授给他。刘伯温告诉张老头,他的老家文成县清明时节也裹粽子吃,一旦有人因吃冷粽子吃坏肚子,只要烧几张陈旧粽子箬叶灰吃下去就会止住。那张偏方其实就是一句顺口溜:粽子箬叶当柴薪,只要陈旧不要新,一个时辰服一次,连服三次腹泻停。


  刘伯温一连说了三遍,张老头让外甥用心记忆,以后留着治病。金方年轻记性好,一边唠叨着“粽子箬叶当柴薪,只要陈旧不要新,一个时辰服一次,连服三次腹泻停。”一边往大营走,遇上的兵士问他唠叨什么呢?他就把偏方说了,还说起了军师刘伯温在吃粽子箬叶灰的过程中,连带把猫屎也吃了。他说得绘声绘色头头是道,一时兴起还把十年前刘伯温吃他的“盘龙糕”一事加了进去,使刘伯温刘军师“吃污”一事吃得踏踏实实,想翻案也难。

金方所在军队里那些当兵的大多数是本地人,都知道“盘龙糕”的形状像什么,大家都觉得很好玩又好笑,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很快军师“吃污”就传遍了整个军营。不料激起了很多军官的愤慨,把事情捅到了朱元璋那里,状告金方不敬主帅。刘伯温以军师之尊,是我明军中近乎神仙一般的人物,全军上下谁不敬仰,连主帅都恭恭敬敬,他个毛头小子竟敢大逆不道,谣传军师的“污笑话”,真是活的不耐烦了!

朱元璋请来刘伯温商议此事,没说几句呢,外头就有侍卫来报,说金方被张老头绳捆索绑,送到了门外,请元帅和军师重重责罚。刘伯温急忙出去,见金方被绑缚得如一只大粽子,跪倒在地不敢抬头。刘伯温急忙亲自给他松绑,金方满脸流汗,说:“军师,金方信口胡言,罪该万死!请您重重惩罚小人!”刘伯温哈哈大笑着说:“治罪?一个笑话有什么嘛,吃污就吃污。要是因这事儿治了你的罪,咱起义军和蒙元那些统治者有什么区别?失了军心民心,那我才真的是‘吃污军师’呢!”

金方被释放,从此更加死心塌地守卫刘伯温。不过传言是会长翅膀的,“军师吃污”的笑话和刘伯温的那番话慢慢地传遍了杭嘉湖地区,使大明朝赫赫有名的军师刘伯温先生成了真正的“吃污军师”,同时也使人民更加心向明军,大明朝的江山唾手可得。

刘伯温大义救寡妇

江西周锦

(向上滑动启阅)

这天下午,刘伯温坐着官轿回府,行到刘府门前时却听到一阵喧哗。刘伯温撩起轿帘一看,只见一个壮汉正奋力冲开护轿侍卫的包围圈,要冲到他的轿前来。那些侍卫哪会容他上前,不过几招就将壮汉制服。就当壮汉要被扔到一边时,刘伯温看到他手上紧紧攥着的青竹簪,心里一动,叫过侍卫长嘱咐了几句。

刘伯温换上家常衣服,来到小书房,不多时,侍卫长带着那壮汉过来了。见到刘伯温,壮汉激动万分,他双手托着青竹簪,大叫:“刘先生,您还记得巨村的胡老大吗?我是胡老大的孙女婿沈青,他唯一的孙女胡翠花正在寡妇营等您救命!”

刘伯温全身一震,他接过那青竹簪,边摩挲边回忆二十年前,他在见丹徒巨村隐居时的情景来:那时他住在蛟溪书屋,村里的猎户胡老大一家对他极为敬重,诸般照顾他。有一次,他的肚子里生了奇虫,腹胀如鼓,连大夫都无计可施。胡老大为救他,竟上山去掏胡蜂蛹为他驱虫。最后刘伯温体内的虫子排出来了,胡老大却被胡蜂叮蛰至死。

离开巨村时,刘伯温为胡老大的独子胡全举行了冠礼,并把束发的簪子送给了他。胡全只有一个女儿翠花,便把沈青当成了亲生儿子,在沈青和翠花成亲时,又把簪子送给了女婿,还说刘伯温是半个神仙,万一将来遇到什么不能解决的难题就去找他,他一定会尽力帮忙。因此沈青才会在情急之下闯刘府求见刘伯温。

作为御史中丞,刘伯温自然知道寡妇营里的寡妇命运有多悲惨。她们不但是廉价的劳力,要为军队缝制衣服鞋袜,还可能随时被朱元璋赏赐给其他将士,没有半点人身自由。可寡妇营是为容纳那些战死的官兵遗孀而设立的,翠花明明有丈夫,怎么会去那里呢?

听刘伯温问起这个,沈青气得眼珠子都红了,咬牙切齿地说:“我在徐达大人麾下当了个百长。进攻洛阳时,我受了重伤,倒在死人堆里,醒来时身边一个活人也没有了。我挣扎着爬到附近村子,在一户好心人家里养伤,好不容易痊愈又千辛万苦地回京城,却发现家里空了,翠花被他们抓去了寡妇营。我连忙去那里要人,那里的管事却要我拿官府备案的婚书。老天!我和翠花都是乡下人,奉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拿婚书去衙门备案的道理?可即使我带去人证他们也不理,还说再闹事就要把我抓起来!”

真是岂有此理!刘伯温沉思片刻,让沈青回去,也别乱说话,他会派人和沈青联系,把翠花救出来。沈青心里老大不高兴,觉得刘伯温也太淡然了些,无奈他如今有求于人,只得按下不满,再三道谢之后才离开。

刘伯温自然把沈青的气愤看得一清二楚,他无奈一笑,思索半晌,借着沐浴的机会召来府里的小厮刘安,对他好一通吩咐……

第二天,一个自称三宝的人来找沈青。沈青见三宝穿着粗布衣衫、神态吊儿郎当,顿时心凉了。当拐弯抹角地问清他只是个和刘府小厮有交情的小混混时,沈青气得就要送客,三宝不满地说:“不是看着刘安的面子,三宝爷我能来找你?别瞧不起人,有很多东西,大人物没办法,我们却能手到擒来,这就叫鼠有鼠路!”

沈青见他说得有道理,也就死马当活马医,郑重拜托起三宝来。三宝细细问了翠花的特征,又要了沈青贴身带的荷包当信物,转身一走就是五天。五天后,心急如焚的沈青终于等来了三宝。三宝说因为好些天南京城都没下雨,寡妇营里的几口井都快枯竭了,只有让身体还算健壮的老婆子们三天出来打一次水。他买通了一个外出打水的婆子,那婆子对寡妇营十分熟悉,人又机灵,已经和翠花搭上了话,翠花知道沈青没死,高兴极了,连夜为沈青绣了个荷包。

沈青见三宝拿出的荷包果然是翠花的针线,连忙一把抢过,细细抚摸着荷包上绣的一枚红枣、一只碗和一个梨。翠花是盼着和他“早晚不分离”啊!

见沈青眼圈都红了,三宝忙出声安慰:“你也别急,我已经有办法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小包药粉,“你把这个放进荷包里,让翠花服下,她身上就会长出红斑和疹子,和出天花类似,过四五天才会消掉,一般的大夫都查不出来。到时她肯定会被挪到西北角的废园子里头,如今久旱无雨,废园子里要找了火,谁能救得了?到时候火熄了有一具焦尸在,也算是给寡妇营一个交待了,既不留后患,又不会伤及无辜,如何?”

这可真是个好办法!沈青大喜,连忙去杂货铺买来翠花最爱的珍珠梅,小心地包了三颗,连同药粉一起装进荷包里,催三宝快快行动。他告诉三宝,翠花怕苦,每次吃完药后都要连吃三颗梅子去药味,翠花见了珍珠梅一定会乖乖吃药的。

过了三天,三宝喜洋洋地告诉沈青,翠花果然毫不迟疑地吃下药粉,那药已经发作了,翠花被移到了废园养病,再过几天就能救人了!

沈青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三宝背了个大黑布口袋出现自己面前。沈青一边责怪三宝粗鲁,一边小心翼翼地解开口袋。三宝黑着脸一言不发,沈青觉得奇怪,手却不停,好容易解开绳子将布袋一抽,顿时呆住了:眼前这人哪里是翠花,分明是个半老徐娘!

他不相信地盯了那女人半晌,一把扯住三宝,问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女人慌忙跪下,两眼含泪,却一言不发。三宝叹了口气,说:“她叫菊娘,独生闺女和翠花一般大,所以一直很照顾翠花。昨天,新进寡妇营的老乡告诉菊娘,她的女儿上个月难产去了,留下两个半大的儿子和刚出生的女儿。菊娘的女婿是个混人,竟然放出风去要卖儿卖女,急得菊娘趁夜跑到防守最薄弱的废园,想挖洞逃出去解救孙儿孙女,直挖得十个指头都见骨了……正撞上我要背翠花离开,翠花同情菊娘,就把出寡妇营的机会让给了她……”说着,他掏出一块手帕递给沈青,沈青展开一看,上面竟是翠花咬破手指,用血画成的九个桔子——“救菊”!

沈青冲出门,登高远眺,寡妇营的大火已经熄灭了,他失去了救出翠花的机会!多日来的期盼成空,沈青痛不欲生,三宝安排好菊娘后走到沈青身边,叹了口气,叫他振作起来,或许刘大人还有好办法呢?沈青听他提起刘伯温,连声冷笑,说如果刘大人但凡有一丝感恩之心,自己出马拯救翠花,只怕他早已带着翠花回乡过好日子了!

“你错了,如果大人贸然开口,不但救不了翠花,反倒会害了她!难道你以为移花接木的计谋我能想得出来吗?收买婆子,买药粉都得花大价钱,哪里是我一个小侍卫能负担得起的?”三宝看着沈青,满脸不赞同。沈青吓了一跳,三宝竟然是个侍卫?

三宝点点头,说:“我是大人的贴身暗卫。沈兄弟,你只知道大人高官厚禄,哪知道他上要应对皇帝对功臣的猜忌,下要提防其他臣子争宠,何其不易?别的不说,光皇上放在刘府的耳目就不十个!你放心,大人绝不是薄情寡义的人,我这就去向大人禀报翠花的事!”

看着三宝的背影,沈青心里又生出一丝希望。刘伯温听三宝说了翠花的义举,沉默半晌,叹道:“翠花不愧是胡大哥的血脉,一样的义薄云天啊!我身为七尺男儿,又享用朝庭俸禄,若不能拯救百姓于水火,岂不是连翠花都不如?”

刘伯温不再顾惜自己的利益得失,开始整肃纲纪、体察民情。在他的领导下,御史衙门弹劾了一大批以权谋私的官员,并处死了几个巨贪。他还抓住南京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朱元璋求雨心切的机会,对朱元璋说:“陛下您把出征阵亡的将士们的妻子都集中在寡妇营居住,如今她们的人数已经有数万了。她们聚在一起,阴气郁结,天公怎么会下雨呢?不如放她们出营,让她们自由婚嫁,协调阴阳之气,老天自然也会降下甘霖了。”

朱元璋求雨心切,马上下旨:所有寡妇都可以自行嫁人,不嫁人的,也能回老家和亲人一起居住!一时间,寡妇营里欢声雷动。

寡妇营解散那天,沈青早早地守在营门口,盼眼欲穿,终于看到朝思暮想的妻子翠花挽着个小包袱出来了,夫妻俩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第二天,两人去刘府感谢刘伯温。刘伯温赠给他们一包金银,让他们速速回乡,买几亩田好好过日子,并隐晦地说:“陛下是为了求雨降下恩旨,但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你去和昔日好友辞行时不防劝劝她们,凡事赶早不赶晚,最近几天都是好日子,宜婚嫁出行!”

翠花从沈青口中知道了刘伯温的处境,细细一琢磨便明白了他的好意,连声答应,一离开刘府便找到要好的小姐妹,让她们早日婚嫁、回乡。不少人明白翠花说的是金玉良言,不仅照办,还劝说要好的亲人姐妹,也有一些人不以为然。

半个月后,朱元璋依然没等到一滴雨,龙颜大怒,竟命人重开寡妇营,把留在南京的未嫁寡妇全捉了进去,并加强了防守力量,寡妇们陷入了更暗无天日的生活。刘伯温此时已经失了圣心,无力干涉,只得引咎辞官回乡。沈青带着翠花去了刘伯温老家看他,翠花为刘伯温鸣不平,刘伯温却拈须一笑:“如若能在老家终老,倒是我的福气了!不过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无愧’二字……”

翠花似懂非懂。那年冬天,刘伯温又被诏入京城,几年后病逝。民间传言,刘伯温起先不过是小病,吃了皇帝派去的太医开的药,病情急剧恶化,皇帝却逼他继续服药……得知刘伯温去世的消息,翠花痛哭失声,沈青搂着她,低声说:“在皇上治下,官场也如同寡妇营啊!刘大人大仁大义,咱们老百姓会永远铭记他的!”

刘伯温点错鸳鸯配对婚

北京马剑

(向上滑动启阅)

一:

明洪武初年,和煦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处州青田城外风景似画、游客如织。

一个眉清目秀的白衣公子边摇纸扇边吟出一句上联:花红柳绿,一场新雨润初蕊......

但下联似乎难住了他,这时只听身畔一个轻柔语音道:草长莺飞,十里春风翱纸鸢!

白衣公子一愣,望了望飞舞在碧空白云中的几只美丽风筝,又转身看去,只见一位明眸皓齿的佳人正含笑相望。

那佳人原本落落大方,但见白衣公子对她痴痴凝视,不由脸色微红,转身走了。

白衣公子欲出声挽留,刚“哎”了一声,就引来了周围几个游客的目光,他只好无奈地目送佳人离去。

不远处树荫下,一个儒雅的中年人看到这一幕,对身旁的俊朗青年笑道:“少英,这对才子佳人若有良媒,便是一段好姻缘!”

少英却望着那白衣公子若有所思,摇了摇头:“他俩?只怕未必!”

中年人哈哈一笑:“你就是爱唱反调!天色不早,咱们进城吧。”

俩人进了青田县城,来到一座大宅前,中年人对看门家丁道:“烦请通报你家主人:故友刘基来访。”

刘基就是本朝开国功臣、御史中丞刘伯温,这青田县是他的故乡。

家丁连忙跑去通传,宅院主人快步迎了出来,口中高呼道:“刘大人莅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啊!”

刘伯温笑道:“顾兄,你我乃是少时好友,这‘大人’的称呼就不必了吧!”

顾老爷将刘伯温与少英引至花厅,命家人皆来拜见。刘伯温见顾家大小姐正是方才在郊外妙对下联的佳人,心想这也太巧了。

顾老爷与刘伯温叙起了旧情,见那护卫郭少英干坐无聊,就命女儿顾自怜带他去花园走走。

郭少英跟随顾自怜来到花园,春日里百花盛开美不胜收。顾自怜见四周无人,道:“郭护卫,我想求刘大人一件事,还要烦请你转达。”

郭少英一怔,问是何事?顾自怜粉面微红:“方才我在郊外与那白衣公子对句时,曾见你和刘大人就站在不远的大树下,想必当时的情形应该都看到了。”

郭少英微微一笑:“顾小姐是想请刘大人做媒?但我们不知那公子是何人啊!”

顾自怜说当时白衣公子手摇纸扇,她看到扇面题诗下方的落款是“舒舍”,此人乃本城第一大才子,她久闻其名。

郭少英摇摇头:“第一才子连自己作的上联都续不出?顾小姐,恕在下直言,你俩不合适。”

顾自怜刚想说什么,就听有人笑道:“有什么不合适?少英切莫胡言,耽误人家的大好姻缘!”

原来是刘伯温在顾老爷的陪同下也来到了花园中。顾老爷不豫道:“怜儿不可胡闹,哪有姑娘家自己托媒的!”

刘伯温笑道:“我倒是真见过那位舒公子,才貌俱佳,堪配令嫒。”

顾老爷摆摆手:“刘兄,我与舒家不宜联姻,此事切莫再提。”

刘伯温见顾老爷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他临走时望了一眼顾自怜,见她目光闪烁,似有隐情。

二:

客栈房中,刘伯温对郭少英道:“明日你去查查顾、舒两家有何嫌隙仇怨!”

郭少英无奈道:“大人,您是铁了心要当一回大媒老爷了?”

刘伯温道:“你对这事儿一再反对,难道是相中了我那美貌侄女?我也看出老顾让他女儿陪你游园,是有意撮合。”

郭少英苦笑:“大人,我全无私心,皆是实言。”

刘伯温刚想追问下去,就有人来访,对方自报身份:青田县令何则来!

何县令一顿恭维后,非要请刘伯温和郭少英去驿馆下榻,他一定安排最高规格的接待。

刘伯温心想何则来这么快就得到了消息,一定是顾老爷说出去的。也难怪,顾家是做生意的,有个当大官的故友来访叙旧,当然要宣扬一番。

刘伯温请何则来落座,道:“何大人,我有一事正好请教,你是这青田县父母官,对城中的顾家和舒家可否知悉?”

何则来显然很熟,张口就说:“您问的是城北的顾家染坊和城南‘七彩坊’的舒家?舒老板是我县染业总会的会首,不过最近半年顾家染坊的布料不仅色彩更加鲜艳,而且不易褪色,大受主顾欢迎,抢去了舒家不少的生意,难免有嫌隙。”

刘伯温问道:“这顾家与舒家皆是本县商贾大户,互相敌对总是不好,你作为父母官怎不调解调解?”

何则来摇摇头:“这两家只是在暗中争斗,表面上还装作和气,下官要是出面调解,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刘伯温想了想:“何大人,驿馆我就不去住了,有事烦劳的话我会让郭护卫去县衙找你的。”

何则来不敢强求,只得起身告辞。郭少英送客回来,刘伯温吩咐道:“明天你去帮我约一个人!”

次日一大早,刘伯温就独自出了客栈,先到城南的“七彩坊”转了转,又到城北的“顾家染坊”溜达了一圈,然后直奔城中最大的酒楼“翠华楼”,来到包厢一看,郭少英和约来的客人已然在座,笑道:“对不住了,我这请客的主人反而迟到了,还请舒公子莫怪。”

原来这客人就是舒舍,他连忙起身道:“刘大人言重了,晚生愧不敢当!”

刘伯温说那我就开门见山了,舒公子我是特地来为你做媒的,女方就是顾家染坊的顾小姐!

舒舍一愣,茫然道:“顾小姐?”

刘伯温说就是昨日郊外踏青时对出你下联的那位姑娘。舒舍沉吟半晌:“是顾老爷托您做媒的?城中昨日就传开了,说您与顾老爷是故交好友。不过我们两家......”

刘伯温摆摆手,不让舒舍说下去。他拿出在两家染坊分别买来的布料,说顾家染坊的出品大受欢迎,导致七彩坊生意一落千丈,你们就是因此结怨的吧?

舒舍叹口气,道出了实情:他曾经重金收买了“顾家染坊”的一个染工,打探到了其中内幕:顾家在染料里添加了矿物颜料!

刘伯温一惊,当时染布用的染料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比如从栀子、姜黄中提取黄色,从柿叶、五倍子中提取黑色,青色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故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句传世。现在顾家染坊另辟蹊径掺入了矿物颜料,那是会产生毒素的,虽然染出的布料颜色是鲜艳持久了,但是却有对人体有害的隐患,所以一般染布坊都是不用矿物颜料的。

刘伯温想起了此次回乡目的,对舒舍道:“只要你两家结为秦晋之好,不但可以成就一段良缘,染坊的问题也可以一并解决......”

舒舍道:“家父身为染业会首,对顾家染坊私用有毒颜料的行为绝不会姑息。至于晚生的终身大事,就更不敢劳刘大人费心。”说罢竟然起身告辞了,生生将刘伯温晾在了当场!

三:

刘伯温盯着那两包布料沉思半晌,对郭少英道:“我眼光错不了,舒公子与顾小姐绝对是天作之合!你这样这样......”

听刘伯温低声吩咐了一番后,郭少英无奈地拿着两包布料出了翠华楼,口中还嘟囔道:“这世上有强娶的、强嫁的,就没听说过还有强做媒的,我家这位刘大人真是奇人啊!”

郭少英来到县衙见何则来,把布料在桌子上摆开,道:“何大人,请您鉴评一下这顾、舒两家的布料哪个好?”

何则来毫不犹豫地就指向顾家染坊的布料,道:“自然是顾......”

郭少英拦了一句:“何大人,这关系皇家贡品的甄选,您可要想好了再说!”

何则来一愣:“什么贡品?”

郭少英道:“实不相瞒,这次刘大人回乡,不单纯是访友叙旧,还要选一家染坊的布料供给皇室。”

何则来疑惑道:“若论丝绸织造,自古就是苏杭出品为佳,我青田在此方面名不见经传啊!”

郭少英微微一笑:“今上崇尚节俭,皇后娘娘更是身体力行为天下表率,后宫中绝不选用奢华的苏杭丝绸,听说青田县这几年的布料织染业异军突起,就派刘大人回乡看一看。”

何则来闻听此言,又看了看桌子上的两块布料,说下官对织染并非内行,不如召集染业总会的各家老板开会商讨一下。

郭少英道:“那这件事就烦劳何大人费心了。”说罢告辞离去。

何则来派人找来顾老爷,顾老爷听说刘伯温是来选皇室贡品的,急道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何大人你怎不推我染坊一把?还开什么总业大会啊!

何则来摇摇头:“顾老板,你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家现在所染布匹都掺用了矿物颜料,那是对人身有慢性危害的,卖给普通老百姓还可以,供给皇家万一出点啥事儿,我都要陪着你掉脑袋啊!”

顾老爷这才反应过来,连连点头说是这个理儿,可要是眼睁睁看着刘伯温选上了舒家,他是无论如何不甘心的!

何则来叹口气:“都怪你家的染工给舒家露了底,舒老板来找过我几次,都被我敷衍过去了。我听说他最近正在筹谋召开总业大会,矛头定会指向你,就提议把选贡品这大事拿到会上商讨,到时各家老板肯定为此争破了头,谁还有心思管你顾家的染料掺了啥!”

顾老爷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此举高明!何则来道:“不过也得防备舒老板对你死咬不放,那个泄密的染工你到现在都没有查出来是谁,这可是一大隐患啊。”

顾老爷狠道若找出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非打折他两条腿不可!

四:

郭少英回到客栈复命,刘伯温道:“从何则来的反应看,他肯定知道矿物颜料的秘密。我又去顾家染坊转了一圈,后门就是北郊小河,我在两岸走访了不少人家,都说半年前河水水质突变,染坊的废水排到河里后,他们再打水浣衣、洗浴,有的人就得了皮肤病。但是县令何则来一再袒护顾家,还威胁患者不得声张。”

郭少英说那现在基本可以确定,皇后的病痛皆因顾家这掺毒染料所致,难道您真要大义灭“友”?

刘伯温道顾家染坊为了一己私利罔顾他人安危,还兼带污染了青田的山水,虽然老顾是我故交,但我也决不会徇私偏袒!

原来刘伯温此行并非是为皇室征选贡品,而是遵马娘娘懿旨来查案的:马娘娘出身寒苦,当了皇后仍不改节俭本色。三个多月前,她的一位堂妹进宫时带了青田县织造的布匹做礼物。马娘娘见是普通布料就收下了,还立刻做了几件衣服穿。

谁知过了两个来月,马娘娘的身上就出现了红疹子,而且又痛又痒,经太医诊治,是皮肤“中毒”了。

马娘娘想到近期穿的都是用青田县布料做的衣服,就把堂妹召来询问,堂妹见惹了祸,战战兢兢地说布料是从青田县有名的顾家染坊买来的。

马娘娘见堂妹衣服布料也是同样的,却没有中毒症状,太医说各人体质不同,如果真是衣料有“毒”,发病时间是会因人而异的。

马娘娘想到刘伯温本是青田人,就派他回乡查探此案,以免有“毒”的布料继续流于市井、荼害百姓。

刘伯温叹道:“何则来作为青田百姓的父母官,明知顾家使用有毒颜料却置若罔闻,往轻了说是渎职,严究起来就是犯罪啊!”

刘伯温吩咐郭少英继续按他交代的计划行事,立刻去找舒舍。他话音未落,就听见敲门声:“刘大人,晚生前来拜见。”

郭少英开门一看,竟是舒舍站在门外,心想: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倒省得我跑一趟了!

舒舍满面笑容,跟在翠华楼时的态度截然不同,他拿出请柬,说是明日染业总会要召开大会,还请刘大人赏光莅临。

郭少英说句“何大人办事能力还挺高,这么快就筹备好开会了”,舒舍一愣,说这大会家父半月前就在筹划召集了,关何大人啥事?

刘伯温一笑:“看来何则来是玩了一招顺水推舟,舒公子,令尊是染业会首,他要开会是不是为了顾家染坊私用矿物颜料的事儿?”

舒舍迟疑了一下,郭少英道:“现在这事儿都传开了,已经不是秘密了,舒公子又何必顾虑重重?”

舒舍神色略慌:“刘大人有什么问题还是在参会时询问家父吧,晚生先告辞了!”说罢推门而出。

刘伯温示意郭少英:“你还不去送送人家?天黑了,不安全!”

郭少英有些意外:“刘大人,您,您都看出来了?”

刘伯温:“快去吧,一定要护其周全。”

舒舍走在大街上,忽然有个黑衣人伸手猛拽,把他拉进了旁边的阴暗小巷。

黑衣人拿出匕首架在舒舍颈上:“说,被你收买泄密的顾家染工到底是谁?”

舒舍胆战心惊:“我,我不知道......”

黑衣人冷笑道:“那留你在世上也没用了,这就送你去见阎王!”

舒舍惊叫救命的声音还未落,郭少英就冲了过来,一交上手,他暗暗心惊,本以为这人只不过是顾老爷找来的地痞流氓,谁知对方居然功夫高强。

郭少英只得从腰间抽出一把软刃迎战,黑衣人见了那流光闪动、莹澈剔透的长剑,惊呼道:“秋水冰清剑!你就是郭少侠?”

五:

次日清早,一个惊人的消息就在青田县飞速传开了:“七彩坊”舒家的公子舒舍前夜遇袭,身受重伤!

当在翠华楼顶层包厢中聚集的染业总会各家老板正热议此事时,舒老板走了进来,众人忙上前慰问。

舒老板神情沉重,拱拱手:“多谢各位关心,今天是染业总会开会,还是以公事为重。”

“舒老板真是深明大义啊,”何则来陪着刘伯温和郭少英走了进来,“为了不耽搁各位的宝贵时间,咱们就开门见山吧,今天的大会主要商讨的就是为皇家甄选贡品......”

刘伯温截住了何则来的话头:“何大人,甄选贡品先不急,我要先审一桩案子,就是昨夜舒舍公子的被袭案!”

刘伯温望向顾老爷:“顾老板,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这半年来顾家染坊所染出的布料色泽鲜艳还不易褪色,大受客户欢迎,甚至远销外埠,但为何你全家人都不穿自家布料裁制成的衣服呢?”

“这个......”顾老爷张口结舌。

刘伯温:“你答不出?我来替你回答吧:贵染坊染色技术‘突飞猛进’的原因,就是在染料中掺入了矿物颜料。矿物颜料不能和肌肤直接接触,否则轻者会患皮肤病,重者会因长久毒素堆积而丧命!”

各位老板不由得议论纷纷。

何则来道:“刘大人,您这就有些危言耸听了,顾老板是往染料里添加了一些矿物颜料,但分量极少,这事他是禀告过我的,我们还做过测验,不会给人体造成危害的。”

刘伯温冷冷道:“你们拿谁做的测验?”

何则来微微一笑:“下官亲自测试的,现在我穿的内衣就是用顾家染坊的布料做的,不过大庭广众之下不好脱衣验看,要不刘大人与我到隔壁空屋里检验一下?”

刘伯温愣了下,然后点点头:“验看就不必了,何大人真是设想周全,看来今日是有备而来啊!”

“我们说回舒公子遇袭案,他之所以被袭,歹徒的目的就是要威逼他说出泄露顾家染坊私用矿物颜料的染工!”刘伯温道,“如果心里没鬼的话,为何非要找出此人呢?”

顾老爷一呆:“我顾某绝不曾雇凶害人,这是栽赃!刘兄,就算你不念旧情,以你当今御史中丞的身份,也不该来诬陷于我!”

刘伯温:“我又没说是你干的,买凶之人乃是咱们青田县的父母官何大人!”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

何则来脸色微变,刚要反驳,郭少英拍了拍手掌,一人推门而进,竟是那个小巷中的黑衣人。

黑衣人拿出两个金元宝往桌子上一放:“对不住了何大人,事儿没成,我退定金!”

刘伯温拿起金元宝,将底部翻向上,大家都看清了上面镌刻的本县官库印鉴。刘伯温冷冷道:“何大人,能动用官库金银的,本县只有你一人吧?”

何则来额头冒出细小的汗珠:“本县并没让他重伤人命,只是受顾老板之托想查出顾家那个泄密的染工!”

“不用查了,泄密之人就是我!”竟是顾自怜走了进来,“爹,并非女儿不孝出卖您,只是添加矿物颜料不仅害人损阴德,只怕最终还是会自食恶果,以害己告终,我也是想挽救顾家。”

刘伯温点点头:“老顾,我这次就是奉了皇后懿旨前来查案的,娘娘穿了顾家染坊的衣料凤体违和,你已经犯了欺君大罪,但看在你有个懂是非、明大义的好女儿面上,顾家还有救。”

这回是顾老爷惊出一身冷汗了,“扑通”跪地:“小民知罪,从此我顾家摒弃矿物颜料,回归正途!”

刘伯温望向何则来,何则来强辩:“从始至终我没收过顾老板一文钱的好处,我支持他是因为想将青田县的织染业做强。而顾家染坊这半年来确实是将大部分布料外销了,不仅上缴官库的税银暴增,我青田县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了,有些小小牺牲也在所难免!”

刘伯温摇摇头:“事到如今还不知悔改,为了政绩就可以牺牲民众?你还是先到牢房里好好反省去吧!”

看着郭少英和黑衣人押走了何则来,刘伯温对众位老板说“毒”衣料的公案至此告一段落,只要青田县能凭正途发展织染业,做出好衣料,还是很有机会成为朝廷贡品的。

舒老板道:“多谢刘大人还我青田染业一个公道。也幸亏了郭护卫名满江湖,震慑住了那个杀手,否则昨夜犬子当有性命之危啊!”

刘伯温笑道:“若真有心相谢,就让我做一回大媒吧!”

六:

舒府张灯结彩、喜乐喧天,一对新人拜完天地拜高堂,舒老板与顾老爷喜笑颜开。

郭少英却满怀心事,他正在发呆,有人拍了一下他的肩头。回头一看,一个俏丽中带些许英气的少女正含笑看着他,容貌竟酷肖舒舍。

少女笑道:“郭护卫,还要多谢你当夜小巷中的救命之恩,如没有你,我早成了我哥哥的替死鬼了!”

原来这少女就是舒舍的孪生妹妹舒予,平时喜作男装出游。在郊外和顾小姐对句的就是她,后来送总会请柬的也是她。刘伯温第二次才看出来,心想难怪和舒舍在翠华楼的神情大相径庭、前倨而后恭。

顾自怜当初对父亲的“改革”举措忧心忡忡,无意中得知舒舍正在查北郊小河因染坊废水被污染一事,索性行一险招,化装成染工对舒舍告知了实情,只想令顾老板早日歧途知返。

总业大会上一切谜底揭开之后,舒舍对顾自怜钦慕不已,而顾自怜也早就对其有意,刘伯温这回终于得偿“夙愿”,做成了大媒!

舒予看着郭少英无精打采的样子:“郭护卫,你有心事啊?大喜的日子,你怎么没有笑容?”

郭少英说又不是我大喜的日子,有啥可笑的!

舒予笑道:“如果是我大喜之日,你笑不笑?方才刘大人已经又做了一次大媒,向我爹提亲了!”

郭少英一惊:“他替谁提亲?”

舒予俏脸一红:“这是我女方的庚帖!”说着塞了一个红封套给他,就转身走了。

郭少英像是明白了什么,他打开红封套,里面除了舒予的庚帖,还有一张生辰命数批文,男方的姓名正是自己。

郭少英正乐得合不拢嘴,刘伯温走了过来:“我已经给你们算过命格八字了,你和舒小姐亦是天作之合。”

郭少英笑道:“您竟知我心意,真不愧是神机妙算啊!”

刘伯温心中暗笑:郊外踏青时我都没看出舒予是女子,而你却一眼识破说她和顾小姐不合适,舒予遇袭当晚你又舍命相救,这就是天定姻缘啊!

刘伯温笑道:“怎么样,这回不会说我乱点鸳鸯谱了吧?”

郭少英不好意思地笑了。

喜堂内外,一片笑语欢声......

“濮绸机神”刘伯温

浙江沈剑

(向上滑动启阅)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经常微服私访,洪武二年()的清明节前后,朱元璋带了刘伯温微服出访,沿大运河来到京城近郊嘉兴府,刚进城,忽然前面一阵鼓乐喧天,原来是嘉兴城甪里街富豪汤家迎娶濮院巨族濮氏之女,但见鼓乐声中,新郎佩戴大红绸花,骑一匹枣红马在前,后面是一座八抬大轿,坐着新娘子,再后面是抬着嫁妆的长队,浩浩荡荡,可谓十里红妆,一路不绝。

民间娶亲,竟有如此宏大的排场?朱元璋心里暗暗称奇,向旁人一打听,才知道新娘子是濮院豪富濮家之女。

朱元璋便又来到濮院,濮院虽是一个小镇,但历史悠久,原名幽湖,早在南宋初,有山东曲阜人将军濮凤护驾宋高宗来到江南,他见这一带风景秀丽,遍地梧桐,便想“凤栖梧桐”,便在这里建宅定居,一百年后,已成地方大族,濮凤六世孙濮斗南因拥立理宗皇帝有功,被理宗皇帝赐其宅第为“濮院”,从此幽湖地名更为濮院。朱元璋一路走来,但见濮院镇上商家林立,贸易兴旺,人来客往,一片繁荣景象。

走得累了,朱元璋便和刘伯温进了女儿桥堍一家茶馆,边喝茶边和茶客闲聊,得知濮家自南宋初迁居濮院,两百三十年来,一门已有七十二分支,可谓根深蒂固,又打听到当年大明军和张土诚大战于这一带时,濮家竟资助米粮三万斛于张士诚,朱元璋听了,嘴上不说,心里非常恼怒。

原来,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江浙,自称吴王,因张士诚为政宽宏,深得老百姓拥戴,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剪灭群雄,先除掉了陈友谅,又和张士诚大战于江浙一带。因这一带的富户曾经资助张士诚大军军粮,所以朱元璋一直对江南巨族豪富耿耿于怀,再加上朱元璋父母都饿死于逃荒路上,他自己也讨过饭,受尽富人欺凌,所以对富户特别憎恨,大明朝建立后,他不但加重江南一带的税赋,还采取诛杀、籍没、迁徙等手段,给江南的大户予以惩治。

刘伯温知道这会皇帝又要惩治濮院的富豪了,心里着急,但没有一点办法。果然,朱元璋回京后,马上下诏:将濮院濮氏一门七十二分支全部迁出濮院,分迁全国各地。濮院濮氏家族,经历了宋元两朝,想不到大明一建立,遭到了灭顶之灾,从此,濮氏七十二分支天各一方,不但濮家遭到了灭顶之灾,就连当地的生产和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小镇经济渐渐衰弱。

元末,刘伯温曾在濮院客居,和濮院有一定的感情,眼看原来繁华的江南名镇,就这么衰落了,心中不忍,但他知道太祖皇帝对江南富户特别憎恶,劝说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弄得不好,自己也会卷进去,惹火烧身,怎样才能让小镇重新繁荣起来呢?

刘伯温徘徊在小镇,他发现,濮院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镇上一泓清流,但便是深邃的幽湖,水网纵横,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非常适宜载桑养蚕,而且水质优良,缫成的“土丝”有别于外地,都是上等好丝。

早在唐朝时,就有一个名叫诸载的人,从河南迁到苏州,带来了当时中原比较先进的机织技术,这技术在江苏一带比较流行。

但若要太祖皇帝允许濮院一带养蚕织绸,发家致富,皇帝能不能答应呢?刘伯温思忖再三,终于想出一条计策,这天上朝,他对太祖皇帝朱元璋说:“臣这几日踏勘濮院,发现那里竟是一块荷叶之地,有龙象之气,皇上迁移濮院七十二支濮氏于各地,确实是英明之策,做对了,要不,用不了三十年,荷叶之地就会孕育出一条真龙,和大明争夺江山!”

朱元璋一听大惊,他迁徒濮家,原本是为了报复江南富户,想不到歪打正着,竟铲除了一条威胁大明江山的“真龙”。便问道:“刘卿家,这是怎么回事,还有没有后患?”

原来,刘伯温知道朱元璋迷信,所以故意这样说,见皇帝入彀,便道:“皇上放心,如今濮氏一族已分散各地,七零八落,所谓鳞甲满天飞,已成不了气候,如要重新聚集,最起码也要三百年以后!”

朱元璋一听,急了:“刘爱卿说的什么话,我大明江山,要的是千秋万代,永垂不朽,照你这么说,三百年以后,我朱氏大明江山就要易姓让位了!”

刘伯温故意说:“皇上尽管放心,三百年以后的事,谁又说得准!”

这一下朱元璋不乐意了,他一掌拍在龙椅上,喝道:“刘爱卿说的什么话,谁不知道你刘伯温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你可得给我把这件事摆平了,要不,我要治你罪!”

刘伯温看看火候差不多了,便道:“既然这样,皇上就得斩草除根,不让他死灰复燃!”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道:“濮氏一族七十二支,有多少人啊,要斩尽杀绝,恐怕……”

刘伯温笑道:“皇上误会了,我说的斩草除根,不是杀人,而是把那龙脉彻底斩除!”

朱元璋道:“把龙脉彻底斩除,倒是个好主意,愿闻其详!”

刘伯温道:“臣踏勘濮院,发现荷叶之地虽能孕育真龙,但只要把这张荷叶凿漏,凿成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漏洞,反正是漏洞越多越好,就能破了龙气!”

朱元璋笑道:“这个容易,我拨给爱卿三万大军,由你统领,驻扎濮院,刘爱卿只要指出哪里是龙脉,就把它掘了!”

刘伯温道:“这龙脉在千家万户,三万大军如何掘得了?而且掘通以后,还要打木桩拉丝线永久镇压,还有,这龙脉要让当地百姓自觉自愿自己动手挖掘,方能破得!”

这个事情,确实是有点难办了,于是,朱元璋眼睛一眨,把难题推给了刘伯温,要他想方设法,让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挖一个地洞。但谁愿意在自己家里破土挖洞啊!

刘伯温趁机向太祖皇帝提出,说他有办法让镇上百姓家家户户挖掘地洞,但要减免他们三年税赋。

朱元璋权衡利害,想区区一个小镇,减免三年税赋就能彻底斩除龙脉,永保大明江山,便一口答应。

濮院一带,原本栽桑养蚕,也有一些人家缫丝织绸,于是刘伯温从江苏运来大批织机,并贴出告示,告诉大家,只要安装织机,缫丝织绸,就能减免三年税赋。大家原来就被沉重的税赋压得喘不过气来,一听有这样的好事,于是家家户户都购置织机。要安装织机,就得动土,挖洞打桩,一时间,濮院镇上家家户户安装织机,刘伯温又请来技师,教当地百姓缫丝织绸,刘伯温还亲自参与织机改进,发明了“双格经”织法,使丝绸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优质的土丝原料加上先进的织造技术,在工艺上采用与众不同的“双格经”制作,生产出来的濮绸具有质地细密,柔软滑爽,色彩艳丽,牢度强韧等特点。地方志曾记载:“得机杼之巧甲天下。”因此,几年以后,日出万匹的濮绸名声大振,与当时的杭纺、湖绉、罗锻合称为江南四大名绸,不仅远销海内外,而且还成了历代朝廷的贡绸。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刘伯温帮他们发展丝绸的功绩,称刘伯温为“濮绸机神”,家家户户在织机上方供一张刘伯温的画像,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要用瓜果糕点祭祀机神,直到现在,有些织绸人的家里还有刘伯温的画像呢。

刘伯温巧计鄱阳湖

江苏李建

(向上滑动启阅)

公元年的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为后来历代军事家所重视。在这场战役中,刘伯温的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朱元璋的军营大帐内,刘伯温焦虑得夜不能寐,在大帐内不停地来回走来走去。


  一个多月来,陈友谅的部队凭借着从战败元军中缴获的战船和辎重利器,对朱元璋的军队展开了猛烈的水上攻势,朱元璋的军队虽顽强抵抗,但却频频失利,损失惨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刘伯温多次召集幕僚商讨对策,却未能找到破解之法。是夜,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朱家军不能败!”刘伯温在心里对自己说。可他再有能耐也是人啊,直到天快亮的时候,他才勉强打起了瞌睡,刚小憩一会儿,却听见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哭泣声。


  刘伯温心中不悦,喊来侍卫,询问何人在帐外哭泣,侍卫俯身抱拳道:“禀报大人,军营内有一伙夫昨晚来到大帐外,说有破敌良策要献予大人。我看天色已晚,恐耽搁大人休息,便让他在帐外等候,待到天明再向大人进言。怎料到,他刚才突然抽泣起来,属下未能及时劝解,惊扰了大人,罪该万死。”


  刘伯温听后,怒斥道:“荒谬,前线战事吃紧,分秒必争。将士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我等就算三天三夜不睡觉又有何妨?更何况此乃用人之际,不问出身,快快召他进来。”


  刘伯温原以为这名伙夫是隐藏在军中的世外高人,心想一定是位胡髯飘飘,道骨清风的老者。没想到进来后一看,竟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虽面目清秀,但仍显稚嫩。刘伯温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儿。


  小伙子见到刘伯温就要行跪拜之礼,刘伯温摆了摆说:“大敌当前,这些繁文缛节就都免了吧!赶快跟我说说你有何破敌良策。”


  小伙子说,虽然此前陈友谅军队攻势势如破竹。但此次前来与朱家军海上作战的军队,多半是之前被俘的元军水师,虽船坚炮利,但底气不足,我军可在鄱阳湖摆开阵形,诱敌深入,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说罢,小伙子从身上掏出一对晶莹剔透的双鱼玉佩,这对玉佩材质上乘,民间称之为“活玉”。据说这活玉通人气,人能养玉,玉也能养人。


  小伙子将玉佩摆放于案上,刘伯温低头一看,不禁大为惊叹。双鱼玉佩一块明亮,一快阴暗,合在一起时,竟形成了太极八卦图。活玉的气场,令双鱼玉佩在案板上缓缓地旋转起来。


  刘伯温深谙兵法,看到这对罕见的双鱼玉佩一明一暗的旋转,像极了海水中的漩涡,顿时参透了其中奥秘,击掌叫好。刘伯温听完伙子讲述的计策,竟和他想到一块去了,先由朱家军派出一支船队出港迎战,然后佯装战败退回,诱使陈友谅军队乘胜追击,而后朱家军埋伏港内的舰船出港,绕到陈友谅军队尾部展开攻击,令原本就人心涣散的陈友谅军队水师首尾不能兼顾,必定大败无疑。


  找到了破解敌军之法,刘伯温心情大好,要奖赏小伙子,但又想起一事不明,便问小伙子刚才为何要在帐外哭泣。


  小伙子红着眼睛解释起原委,原来这对双鱼玉佩是他家祖传的男女之间定情信物,传到他手里的时候,恰逢元廷腐败,民不聊生,群雄四起。


  在小伙子还是童年时,父母就为他与邻家姑娘定了娃娃亲。双方父母约定,待到两个孩子长大成人时,就让他们结婚生子,延续家族香火。小伙子从小和邻家姑娘一起长大,一起生活,一起吸吮着对方母亲的乳汁,早已不分彼此,形同一人。邻家姑娘喜欢小伙子的博学多才,知书达理,小伙子喜欢邻家姑娘温柔善良,体贴可人。


  俗话说,只羡鸳鸯不羡仙,旁人都羡慕极了小伙子和邻家姑娘,说他们俩是天造一对,地设一双。


  可惜的是,元末天下大乱。于是,他将参军抗元的想法告诉了早已定亲的邻家姑娘,姑娘舍不得他走,战场上刀光血影,说不定这一走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但小伙子参军效忠国家的决心已定,便对天发誓,答应姑娘,一定会活着从战场回来娶她过门。


  临别前的那晚,在村外的小河边,槐树下,邻家姑娘依偎在小伙子的怀里,泪水湿润了二人的红唇。小伙子亲了又亲,将双鱼玉佩的一半挂在了姑娘雪白的脖子上,亲昵地对她说:妹妹,别哭了,打退了元兵我就回来跟你成亲,生一群大胖小子。“姑娘则羞涩地低下头笑着,说一定会等着他平安归来。


  参军后,小伙子跟随着朱家军南征北战,因为其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被分配去当了伙夫。小伙子虽心有不甘,但转念一想,战士们只有吃饱了饭,才能有力气上战场打败敌人,便也坦然了,安心做起了被烟熏火烤的伙夫来。凭借着对厨艺的刻苦钻研和努力勤奋,小伙子受到上司嘉奖,被调来给刘伯温做一日三餐,这才令他有了跟刘伯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小伙子时常在梦里梦到邻家姑娘,和她洞房花烛,儿女绕膝。他期盼着朱家军能够早日击败元兵,取得胜利,自己能回去和邻家姑娘过上平淡幸福的生活,此生足矣。


  刘伯温听到这里,不禁也感慨地说:”是啊!老百姓都期盼着能够过上平平安安的生活。可是,陈友谅野心极大,心狠手辣,不仅不与我军一起去打击溃败的元军,却在这自相残杀与我主公攻争夺天下,令千千万万的家庭家破人亡,民不聊生啊!你放心,只要我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一定能够击败元兵,收复故土。“


  小伙子哭说:”是啊!陈友谅手下的兵士真是丧尽天良,滥杀无辜,人神共愤!“前几日,姑娘的哥哥突然来到军营找他,并带来了小伙子送个姑娘的那枚玉佩,告诉他家乡已经被陈友谅的军队攻占,父母连同姑娘都已死于战火。姑娘在临死前托付他,一定要将玉佩送到小伙子的手里,玉佩就代表了她的心,将永世和他在一起。可惜的是,伊人已逝,这枚活玉玉佩光泽也暗淡了下来。小伙子知道后,悲痛欲绝,他发誓,一定要为家人和姑娘报仇雪恨。


  可这几日,小伙子听说前线失利,不禁忧心忡忡,回到营帐内将玉佩摘下放在床头。活玉通人气,仿佛读懂了他内心的想法,突然大放异彩,旋转了起来。小伙子在家时,曾熟读《孙子兵法》一书,对兵法也略知一二,见玉佩显了灵,他顿时茅塞顿开,想到阵法后,便急忙深夜带着玉佩前来拜见刘伯温。


  刘伯温没想到军中一个小小的伙夫竟有如此雄心大志和谋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这才明白双鱼玉佩为何一明一暗,刘伯温愤愤地说:”国仇家恨,不共戴天,我们一定会替死去的父老乡亲们报仇的。“


  小伙子主动请缨上战场杀敌,刘伯温答应了他,并要求他一定要凯旋而归,小伙子含泪跪下拜谢。


  当年十月,刘伯温在鄱阳湖上采用双鱼阵法,诱敌决战,大破陈友谅军队,取得了此役的胜利,扭转了战局,帮助朱元璋彻底消灭了陈友谅军队残余力量。不久之后,陈友谅在战斗中被箭射死。庞大的舰队随之覆没,朱元璋取得了彻底的胜利,鄱阳湖之战奠定了他统一中国的基础。


  战役结束后,刘伯温到军中论功行赏,却唯独不见献计的小伙子。一番询问后才得知,小伙子在与陈军作战时,不幸身负重伤,戴着双鱼玉佩坠湖身亡。奇怪的是,后来在小伙子坠湖的地方,人们常在夜晚看到两条通体发光的江豚在那片水域中欢快地游弋,互相追逐。久而久之,那片湖水汲取了天地之精华,竟形成了一座岛屿,成了爱情与英雄的朝圣地,引得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如今竟热闹非凡。

刘伯温衣冠冢的传说

浙江王姚金

(向上滑动启阅)

刘伯温,乃是大明朝立国的大功臣,被封为诚意伯,死后归葬家乡文成。不过在苏州定园,却又有他的一个衣冠冢,至今为人凭吊。那么这个衣冠冢是谁修的?还有这么一个传说。

这话还得元末的大战局说起。首先是朱元璋,他正在攻打陈友谅,双方打得昏天黑地,不分胜负。而在江南地界,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定都在平江府,也就是现在的苏州。苏州的城墙很高,有十个门,个个易守难攻,张士诚就躲在苏州城里悠哉游哉,过他的舒服日子。

要说朱元璋,那是一代战略家,他知道平定陈友谅之后,就得攻打张士诚,有句老话叫未雨绸缪,现在就得察看张士诚的虚实,到时候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于是,他派军师刘伯温,悄悄前往苏州。

苏州一向是江南鱼米之乡,老百姓都很富庶,又是文人雅士汇集之地,一些退休的高官和富户就喜欢建园林供自己消遣。现在很有名的拙政园、网师园,都是这么来的。话说苏州有个李员外,家里不差钱,也动了这个心思,反正家里有的是空地,就找了一个建筑园林的师傅,名叫焦太的,出重金让他修筑园林。

要说焦太的手艺真不错,带着一帮工匠干了三个月,修好了园林。李员外过来一看,只见处处小桥流水,假山亭台,十分雅致,不由十分高兴,就重赏了焦太。可过了几天,李员外就发现上当了,本来按照老规矩,假山上的凉亭都要用松木,这样防腐防蛀,用的年头多,可自己园子里的亭子,都是白杨木做的,这哪成啊?不用问,这个焦太偷工减料了,因为白杨木比松木便宜得多啊。

可是当初在动工前,也没规定用什么木头,李员外吃了这个哑巴亏也没辙,只好自己另外花钱,找工匠换了松木。事情办完,李员外心里自然不痛快,在街上遛弯的时候,难免就跟街坊邻居念叨几句,说这个焦太不地道。这时候街面上来了个仙风道骨的道长,自称姓刘,听完微微一笑,说他想跟李员外买块地,就在那座园林的旁边建一座道观。这位是谁啊?自然就是刘伯温了。

李员外一向崇敬道教,见刘道长气宇不凡,连忙应承下来。他还要推荐工匠,刘伯温拒绝了,说道:“贫道不用旁人,就用焦太!”焦太这人不是不地道吗?刘伯温干吗非得用他?这话先不说,大家往下瞧。

刘伯温真的请来了焦太,不过没让他修道观,而是只让他修墙壁和大门。焦太索要三贯铜钱的工钱,刘道长满口答应,不过他有言在先,墙壁必须平整如镜,结实耐用,如果有缝隙,就用工钱来抵。

焦太这人别看人品不怎么样,手艺还真行,一月功夫不到,墙壁砌成,请刘伯温来验收。刘伯温平时都干什么呢?就是逛,看看风景,瞄瞄城墙,要不就跟人聊个天。他看了看焦太砌的墙,伸手取出一枚铜钱,对着墙缝就这么一按,铜钱就进去了。刘伯温这才对焦太说:“焦师傅,您这三合土没填满砖缝啊,能算结实吗?”

毛病还出在焦太身上。苏州盖房子极其讲究,砌墙用的三合土和外地不太一样,要用到石灰、糯米、红糖等等。糯米红糖可不便宜,焦太又犯了爱占便宜的毛病,用的三合土都不够量,从外面看都填实了,里面可是空的,这么一来不就能得不少钱了吗?

刘伯温轻轻一笑,说:“既然如此,那就用工钱来抵吧。”他拿出那三贯铜钱,一枚一枚,挨个往墙里砖缝上按,按满了,再换一个砖缝,就这样铜钱都按完,砖缝还没有完。

焦太是满脸羞愧,他有心发作,可一看周围有很多老百姓看热闹,内里还有李员外,知道脸都丢尽了,索性一声不吭,跑回家了。

刘伯温这才向李员外等人见礼,然后告诉大家,道观里面的房子不用人工修筑,要请天兵天将来修,大家晚上听到里面有什么奇怪的动静,可千万别来看,万一得罪了神灵,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时候人人都迷信,听了都纷纷点头。

可有个人却一点都不相信,谁啊?焦太!他心里憋着火呢,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个刘老道让自己颜面尽失,以后还怎么上街啊。他有心报复,就半夜悄悄来到道观门前,只见观门紧闭,里面传出轰轰隆隆的声音。难道里面真有天兵天将?他还真不信这个邪,推推观门,发现里面上了锁,就悄悄上了墙外的一棵树上,抬眼望里观瞧,只见院子里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瞧不见。那声音是哪来的?焦太正在奇怪,忽然后脖领子被什么人揪住了,然后就如腾云驾雾一般,从树上落了下来,奇怪的是,一点没受伤!

看来真闹鬼啊!焦太吓得不轻,等天一亮直奔衙门,去找管治安的官吏,状告刘老道乃是妖道,对苏州不利!

这时候在苏州城管治安的,是吴王的亲弟弟,叫张士信。张士信接了状纸,立刻带上一众兵丁衙役,赶赴道观。这时天色大亮,可道观的门还是紧紧闭着,里面静悄悄的。张士信一声断喝:“给我推门!”

两个兵丁上前,连推带踹,把门给打开了。只见里面哪有道观啊?是白花花一片空地!空地上有好多车辙印,可是一个人都没有,刘老道更是不知所踪。

张士信看来看去,也瞧不出个名堂来,索性说:“刘妖道知道本将军要来,他先逃跑了。来啊,给我贴了封条,再告诉百姓,这道观有神鬼作祟,不要靠近!”

这事儿办完,焦太又往前凑,说:“张将军,小人举报有功,您得有赏赐啊。”张士信把眼一瞪:“妖道都没抓住还赏什么?我治你个诬告之罪!”得,焦太反挨了一顿打。

刘伯温哪里去了呢?他早已连夜离开苏州城,回到了朱元璋的大帅府,告诉他苏州见闻,说城墙太坚固了,只能围困,硬要攻打伤亡太大。几个月后,陈友谅在鄱阳湖被消灭,朱元璋就派大将徐达带几十万军兵,围住了苏州城,采取的正是刘伯温围而不攻的策略,这一围,就是十个月。

外面大军围困,先不说张士诚的军队如何困守,首先老百姓倒了霉了。因为粮食运不进来,粮价飞涨,穷苦百姓就不说了,就连家道殷实的李员外家也没钱买粮,一家人饿得嗷嗷叫。李员外急得团团转,知道再不想办法,真要人吃人了,忽然,他想起刘道长在道观的墙壁上插进去的那三贯钱了,心说虽然这点钱现在也买不了几顿粮食,吃一顿是一顿啊。他急忙叫上家人,带着铁锹镐头等家伙直奔道观而去。

前面说过,那时候的人迷信,又有官府封条,一般老百姓都不敢靠近这个道观,所以墙缝里的铜钱还在,李员外带着人一通刨,墙就倒了,结果不但找到了铜钱,还发现墙根底下有个地窖,里面装着好几千斤白米。这粮食可比铜钱强多了,李员外这个乐,急忙来搬粮食,动静一大,附近人们也知道了,也纷纷来搬,这一搬,发现白米底下还有张纸条,写着:苏州被围无粮可吃,不忍看见人吃人,特留粮食供百姓活命。纸条的落款写着一个人的名字,谁啊?正是刘伯温!

大家看着面面相觑,难道这米是刘伯温变出来的?刘伯温在当时,那是神仙一样的人物,不是有句俗话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意思就是说,刘伯温那是比诸葛亮还神机妙算。这么一来,大家更是佩服得不行,这就是活神仙啊。

咱们话说从头,其实在几个月前,刘伯温来到苏州一看,知道除了围困别无他策。可是,他是个心善的人,实在不想看到淳朴的苏州百姓出现人吃人的惨相,可即将而来的战争又无法避免,怎么办?他就存了一个心思,哪怕能救下一个人,也是善举!

他的做法,就是找焦太修道观的墙。喜欢偷工减料的焦太不把墙缝填实,自然在他的意料之中,用铜墙塞墙缝,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在无粮可吃的时候,会来这里把墙挖倒。而且他也预先料到,出于迷信心理,不到万不得已,老百姓是不敢来挖的。至于墙下的白米,就是他在夜间带着人,通过地道运进去的,轰隆轰隆的声音也就是这么来的。有人要问了,焦太躲树上怎么被扔下来了?还一点没受伤?原因很简单,刘伯温暗中带着高手保护呢,焦太一上树就被高手发觉了,报告了刘伯温。刘伯温也不想伤害他,就让高手把他轻轻扔下了树。

这几千斤白米,足以够李员外一家和附近邻居吃一个多月了,可还没等运进屋呢,张士信来了,一看粮食立刻大叫:“充公!”因为现在军粮也吃紧啊。他看到刘伯温留的纸条,一把抓过来,回去呈给了吴王张士诚。

张士诚看到那些白米,一点激动的表情都没有,因为几千斤粮食,根本不够他的十几万大军吃几天的,但看到纸条上写的“人吃人”却悚然动容。因为他知道,再固守下去,真会出现“人吃人”的惨景,而他也不是那种大奸大恶之人,无奈之下,下令:“树白旗,归降!”

就这样,大将徐达围攻十个月拿不下的苏州,就被刘伯温的一张纸条阴差阳错的拿下了。当时处于乱世,整天你打我我打你,很难说哪方面是对是错,不过毕竟使苏州几十万百姓免了一场浩劫,正所谓功莫大矣。

苏州百姓自然是十分感谢刘伯温,内里也包含焦太。他亲眼看到刘伯温用一片慈悲之心,拯救了整个苏州城,深受感动,于是痛改前非,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园林大师。后来刘伯温在洪武八年四月十六病逝于故里文成,苏州百姓闻声哭嚎,人人祭奠。而焦太找上李员外一商量,索性在道观里给刘伯温修筑了衣冠冢,周围改建成园林,也就是现在的定园。如今,定园里游人如织,人们看到刘伯温的衣冠冢,都会肃然起敬,从内心感念明初这位神机妙算,又爱民如子的千古名臣。

未完。。。请打开下一条继续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