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白癜风怎么办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0516/4174800.html余嗜古已久,尤有隃麋之痴。十年醉心玄圭龙麝,所获者多,失去者亦多。蓄墨之甘苦,惟深入其中或可品味一二。
收藏门类中,不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者,蓄古墨是也。然古物之神采,所载之文化,把玩之余带来无穷乐趣者,墨也。
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将天然石墨用于图案装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之商代甲骨中,亦有墨书与朱书之痕,经鉴定朱书为朱砂,墨书为碳素单质,即墨之原料。可见殷商时代祖先已掌握天然墨之性能,并用于书写文字。
据《述古书法纂》载,西周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此为我国古代关于人工造墨之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人工制墨因品质优于石墨而逐渐被认知并广泛使用。汉代发明纸张后,用石墨作书已感不适,遂产生以漆烟与松煤制作之丸状墨,此即日后用墨之滥觞。
汉松塔式墨丸
汉代制墨业主要集中在陕西隃麋、扶风、延州一带,南北朝时移至河北易水、山西潞州。三国时韦诞制出超乎寻常之佳墨,所谓『仲将之墨、一点如漆』。晋代发明用胶配制,墨质大幅提高。西晋陆机《平复帖》墨质晶莹,书法古朴,时墨之质可见一斑。
唐代为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广泛之王朝,设官置厂专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朝鲜进贡松烟墨之制作经验,多方取材配方,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合成的制墨方法,闻名于天下。
唐末五代由于战乱,北方墨工纷纷举家南迁至黄山脚下,形成新的制墨中心并繁荣上千年。
五代李廷珪制翰林风月墨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热衷书画,在其极力提倡与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李煜赐奚氏国姓,便有了『李廷珪墨』。至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尚珍藏相传李廷珪制作之『翰林风月』墨,是乾隆珍爱之物,专建墨云室藏之,可见李墨之精。
宋代墨工吴滋创制油烟墨,名工辈出,佳墨纷呈。文人以书法为重,故视墨为宝,取墨甚严,辨墨亦精。藏于日本玄美庵之元丰四年款圆墨,乃唯一一笏传世宋墨,已至尽善尽美境地,足助书画家名垂青史。宋人名迹流传于今,仍可见其艺术辉煌,佳墨功不可没。
明天启元年程君房制驺虞墨模
上海笔墨博物馆供图
明代是制墨业上最光辉、最有成就之朝代。桐油烟用料与漆衣制作之法被广泛应用,成套集锦墨开始出现并受到普遍欢迎。清代制墨业虽不及明代规模,但康、乾二帝均对墨之制作极为讲究,故康乾两朝御制墨品,精绝千古。嘉、道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墨之生产逐渐式微。
明天启元年程君房制驺虞墨模
上海笔墨博物馆供图
人工墨品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采用模制,墨质坚实。
据东汉《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大墨一枚,隃麋小墨一枚。』隃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之烟料,名气大著。后世因隃麋产墨上佳,故在所制墨品上冠以『古隃麋』名称或图案,以示荣耀,以清代胡开文古隃麋墨品为上佳,汪近圣所制亦非凡品。
宋「蔡」字残笏
三国大书法家韦诞在墨内配入珍珠、麝香等原料,捣细后下于铁白中,再捣三万杵,使之质理坚细,因而制品极受人推崇,所谓『仲将之墨,一点如漆』,时与张芝笔、左伯纸并称。
古代烟料除松烟外,还采用桐油烟,漆烟等。松烟要取年久之松树,其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墨品色黑体清,但宜书不宜画,墨上常标以『松烟』『松煤』;而桐烟取自油桐子,质好量大,墨品色紫体重,宜书宜画,墨上常标以『贡烟』『顶烟』『超顶烟』『五石清烟』『五石顶烟』等。墨中加入合墨香药有犀角、金箔、丹砂、藤黄、麝香、龙脑、冰片等,十分考究。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经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最后模压成型。墨模雕刻当为一道重要工序,也是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墨模又称墨范和墨印,一般采用坚细空心石楠木,抑或堂梨树与杞树。由专家操刀雕刻,运用线刻、浮雕及圆雕等多种技法,着力表现各种山水、人物、龙凤等图案文字。图案往往延请书画名家绘制,如明代丁云鹏、吴左千等;有模仿前代名家之作品,如元代王蒙、明代文徵明等。图案须先在墨模大小之竹纸上绘出,后将图拓印于墨模板上,随后以类似木刻过程雕刻。但是,一须反刻,二底部要平,故而难度颇大。为圆满表达出各派艺术家不同风格,在刀法、刻线方面,或遒劲,或秀润,或粗犷,或细巧,各具姿态。明墨一般深厚有力,清墨则柔妍精细。
明程君房龙行雨施墨拓本
历朝历代制墨名家辈出。
西周时有邢夷,汉初有田真,三国时有大制墨家、书法家韦诞,南北朝时有张永。唐代李阳冰亦为制墨大家,相传其于公元年制『文华阁』巨挺御墨,高逾尺而厚二寸,面蹙犀文,坚泽如玉;墨务官祖敏以鹿角胶煎膏制墨,奇妙无比,闻名天下。南唐有李超和李廷珪父子制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宋代有张遇、潘谷、吴滋、叶茂实;元代有朱万初、陶得和。潘谷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之墨工,所制墨品『象彻肌骨,研磨至尽,而香不衰』,十分精妙。常自背墨囊求售,其价不二,但若有求墨者未带钱,却慷慨赠予。其善于辨墨,能隔囊探知是谁家所造之品,苏东坡称他为『墨仙』,并有诗赞曰『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东浪,妙手唯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蓬莱春昼永,三殿明房栊。金笺酒飞白,瑞雾萦长虹。遥怜醉长侍,一笑开天容』。传说潘谷晚年醉饮郊外,经日不归,后被人发现坐于枯井而死,体皆柔软,疑其解化。
明嘉靖邵格之玄灵墨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徽墨使用范围和经营市场也随之扩大,因徽州地区漆器制造业、木板雕刻业之成就,促使徽墨生产更加兴旺。墨家增至数百家,竞争也愈加激烈。其中一些文人为寻求精神寄托,或怡情遣兴,也加入到制墨行列,由此出现了墨品风格迥异、百家争鸣的景象。正是在如此背景下,形成歙县和休宁两大派别。
歙派以文人为主,墨品风格素雅,重要代表有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等。罗小华,名龙文,字含章,号小华,曾官『中书舍人』。早年主持并亲手制墨,墨品『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据说贩他墨者可致富,内廷曾重金争购,其『小道士』墨最为著名。
《程氏墨苑》书影
程君房,名大约,字幼博,别字君房,幼年嗜好制墨,著有《程氏墨苑》留世。程墨集前人所长,又独具匠心,且有『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之特点,得意之作有『玄元灵气』『廖天一』等,曾自诩『我墨百年可化为黄金』,被誉为李廷珪后的第一人,董其昌称『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流传至今的程墨寥若晨星,皆被视作稀世之宝。
方于鲁,初名大滶,后改名建元,以字行。原在程君房家里制墨,后自行开设墨坊。其所制『九玄三极』墨,达到了『前无古人』之境地,与程君房并驾齐驱,著有《方氏墨谱》。
《方氏墨谱》书影
歙派其他著名人物,尚有方瑞生(字澹玄)、潘一驹(字嘉客)、汪仲淹(字道贯)、汪仲嘉(字道会)、潘方凯、程公瑜等。
休宁派以墨工为主,墨品风格朴素文雅,创始人有汪中山、邵格之等。汪中山以首制『集锦墨』而著名,歙派集锦墨系效仿其作。
邵格之,字正己,一门从事造墨者甚众,邵家墨当时与方于鲁、罗小华墨同列为名品。另有吴拭,字去尘,生平制墨及漆器精妙,人争宝之,其墨值白金三倍,时人评其墨为『金章玉质,尽艺人微』。吴叔大,曾设『玄粟斋』墨肆,墨品多仿古,坚持『法准古,范准今。膏采之桐,胶采之广。滚以金屑,芬以冰麝,因以为一螺,为万杵』。其墨『试之砚则苍然有光,映于日则云霞交起』。休宁派名家还有汪春元、桑梓里、汪鸿渐、叶玄卿、汪时茂等。
清代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这四家制墨先后盛名一时,后人称为四大墨家。
曹素功(—),名圣臣,原名孺昌,字昌言,号素功,其墨业于明代吴叔大玄粟斋基础上发展,并改『玄粟斋』为『艺粟斋』,『紫玉光』为其第一名墨。传说曹素功曾在康熙帝南巡时献墨,得到赏识,御赐『紫玉光』三字,遂声名大振。此墨分36锭,每锭墨之图案为黄山一峰,合为『黄山36峰』完整通景,精绝之极。有人赞道『应运而生,玉浮紫光;名曰隃麋,天下无双;超奚迈沈,独擅众长』。其他名品还有『天琛』『天瑞』『青麟髓』『千秋光』等,有《曹氏墨林》一书存世。其子孙能世继其业,历经十三代。后代有语『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可见其影响之大。
明隆庆龙香御墨
汪近圣,康熙、雍正间人。初在曹家制墨,后脱离自行开设鉴古斋墨店。其所制《耕织图》《罗汉赞》等墨『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有人曾将其比之李廷珪。汪近圣次子汪惟高曾担任过乾隆内廷『制墨教习』,汪氏墨名益著。其后人辑有《鉴古斋墨薮》,以志荣耀。
胡开文,原名胡正,别名天柱。嘉庆、道光之后,在另三家墨业逐步衰微之际,胡氏墨业却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名墨有『骊龙珠』『古隃麋』等。以自家老法制作者,常有『苍珮室』墨款,所制集锦墨长期被充作贡品。
清代制墨名家还有延绿斋吴守默、漱芳斋王丽文、暗然室吴天章、澄碧斋吴尹友、悟雪斋程正路、知白斋叶公侣、宝笏斋胡星聚,清中佩韦斋程一卿、尺木堂程怡甫,晚清奎照斋胡子卿、苍云室胡学文、涤生斋胡同文,等等。
余嗜古已久,尤有隃麋之痴。十年醉心玄圭龙麝,所获者多,失去者多。蓄墨之甘苦,唯处其中或可品味一二。
收藏门类中,不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者,蓄古墨是也。然古物之神采,所载之文化,把玩之余带来无穷乐趣者,墨也。
自宋以降,名墨一度成了文人书案之陈设和雅玩,大文豪苏东坡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正是当年玩墨赏墨风气之写照。《东坡题跋》中记载苏子瞻痴迷藏墨,其中提到『余蓄墨数百挺』。更有传说苏东坡在海南岛的房子被一把火烧了,他此刻想到的居然是能否把烟灰收集起来,做几丸墨,而不是考虑经济损失或其他。墨家潘谷及后来的墨工所制墨有称『海南松心』者,即纪念东坡之意。寒斋藏有一饼购自东瀛的子瞻款狮墨,侧有『南海松烟东坡法制』,即为明代万历年间所仿造的东坡墨,通体漆衣,有细微冰裂,极浑厚古朴,为万历制墨精品。
明万历方于鲁兰玉墨
明代董其昌精于鉴墨,为程君房《程氏墨苑》作序曰『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墨,千年之后无君房墨而有君房名』之佳句。邢侗(—)痴墨,著有《墨谭》《墨记》,传其藏有罗小华一池春绿墨,后传给清人宋牧仲(宋荦),录入《漫堂墨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藏墨甚丰,有《墨录》一文,著录于《蕉窗九录》。明末清初书画家万寿祺(—)喜藏墨,著有《墨表》。
清初周亮工(—)尝蓄墨万种,为大藏墨家。宋荦(—)字牧仲,号漫堂,喜藏墨,也喜定制墨,著有《漫堂墨品》《漫堂续墨品》,记录诸品均为稀世珍物。寒斋藏有其嘱吴守默制作的后园六绝句墨,得自天津霜华室主人黄大维,曾录入《霜华室墨录》,墨题黝黑润泽、丝丝起发理。书法家梁同书(—)也有墨癖,所藏明墨百余锭。曲阜颜运生喜藏墨,著有《摩墨亭墨考》稿本,惜未刊行。乾隆时期宁波邱至山喜藏墨,著有《百十二家墨录》。吴昌绶著有《十六家墨说》。清末赵宗建(—)为藏墨家,精品墨有明程君房『飞龙在天』,后由近代袁励准录入《中舟藏墨录》。
康熙宋荦定版墨
袁励准(—),字珏生,号中舟,其藏墨中有大多得自盛昱。盛昱(—),字伯曦,号意园,与袁氏均为晚清大藏墨家。盛氏藏品著录于《郁华阁藏墨簿》,记载其收藏明墨二十二式五十余锭,其中邵格之禹碑释文墨堪称绝品,现藏上海博物馆。后盛氏藏墨俱归袁氏,与《恐高寒斋藏墨》合编为《中舟藏墨录》三卷,民国期间由武进陶湘编入《涉园墨萃》刊行。清咸丰年间,有位大收藏家,名曰景剑泉,贵州兴义人,官至内阁学士,藏墨颇丰。袁氏《中舟藏墨录》卷中载罗小华小品墨四笏,卷中提到『同栖一古锦囊,有景剑泉阁学藏签』;《郁华阁墨品》三十六丸,据盛意园自记,有十四丸得诸景氏。据此二则,亦可知景氏藏墨之富。
《墨史》书影
魏公孟好收藏古墨笔纸,巢章甫《海天楼艺话》谈到魏公孟以收藏古墨为尤著。据考证,其藏品多精而异,均珍稀之物。近代大篆刻家寿石工(—)也有墨癖,多逸品,著有《墨史》《重玄琐记》《玄尚精庐墨录》及与向迪琮(—)合著的《玄燕斋知见墨录》等,并为魏公孟记录《尘麝簃辛墨录》。寿老惜归道山后,藏品多散失,著作亦未出版,手稿现多流落东瀛。箧中藏有寿老旧物十数锭,精品若乾隆御墨紫阁铭勋、杂佩、敬胜斋藏墨等,后归杨伯屏宗翰(—),辗转归藏寒斋,秘之箧衍;若佩韦斋程一狮子连城墨、贵于黄金杂佩墨,均为小而精之品;若曹素功紫玉光墨凡三品、汪时茂五老图墨、艺粟斋千秋光豆腐块式墨,均康熙时物,佳制也。盖近百年来藏墨家,郁华阁而后,当推袁励准,后公孟继之,盖勤于搜访,多所罗致,而不自运用,每遇同好,辄取投赠,俨然一位豪爽大方之士。
明万历桑林里凤纹漱金墨
劳笃文堪称一代藏墨大家,著有《还砚斋墨录》稿本。据学古斋温德润手记记载,劳笃文为天津纱厂老板,近代藏墨家,博金石、擅小楷、精篆刻,著有《篆刻学类要》,在老子道德经研究领域中的著作,被今人视为近代必考。劳氏藏墨曾编著手稿本《还砚斋墨录》,所载墨品凡四百余笏,记载颇为详细,其中不乏精品,如方于鲁太乙负螭墨、朱一涵双凤墨、詹致和封茅社墨等,均稀见之品。后劳氏精品墨多归藏寒舍,其中万历方于鲁太乙负螭墨为其藏品之冠,崇祯詹致和封茅社墨也极精彩,周绍良对此二品评价极高。所藏康熙吴天章龙宾十友、儒林共赏套墨,王丽文松滋十友套墨等,每套十锭贮大漆原盒,保存完好,更是难得之物。
周绍良为藏墨之集大成者,有纪元干支墨为其精品,对清墨史研究颇深,著有《清墨谈丛》,为墨史墨家记载之滥觞。又著有《蓄墨小言》,读之极具情趣。劳氏与周家为三代通世,是周绍良父辈至交,周一良的书法导师。两家在金石收藏上有非常频繁的交流和互通,津门旧文人中曾传为佳话,这也可在周家父子叔侄们后来的著述和回忆文章中一窥。现故宫博物院珍贵藏墨中有周家捐赠墨品千余笏,而劳笃文年后不久便辞世,其家藏古墨经过『文化大革命』已然所存寥寥,劳笃文生前最珍爱的几套古墨,却有幸得以保存,永久珍藏于京西痴墨琴舍,实属幸事。
张子高、尹润生、张伯、叶恭绰号称民国四大藏墨家,所藏明墨合著于《四家藏墨图录》,后藏品多捐北京故宫博物院。子高老原有《石顽墨艳之室墨录》手稿,又名『墨苑丛话』,现已捐赠故宫博物院。甲午春,应子高后人之请,合辑《清墨图录》一函四册,为藏墨录之冠,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尹老录有《尹润生墨苑鉴藏录》,更是洋洋大观,为后人所景仰。老编有《千笏居藏墨简目》,稿本及墨拓今藏潘家园千笏山房。叶老有《暇庵清秘录》《暇庵谈艺录》,对古墨递藏多有记载。其中记录当年海上藏家流出邵格之墨四品,为蒋谷孙所得,『至今心存耿耿』。蒋氏后到台湾,在台大任教,子女今定居美国,四品绝物不知所踪。
清康熙胡星聚槐鼎墨
《知白斋墨谱》民国时期郭恩赓
潍县郭恩嘉著有《知白斋墨谱》,其中多逸品,然也多仿品。琉璃厂学古斋温德润,为玉纲斋马叔雍之徒,后自立学古斋,将《知白斋墨谱》中物悉数辗之来京,多售给几大藏墨家及画家。温氏多年为张伯、尹润生、张子高、叶恭绰、寿石工、劳笃文等提供古墨。后温氏迁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因『文化大革命』时期毁掉部分藏墨,老人疯癫几十年,时好时坏,他人一提古墨,即当场犯病,此状况一直延续至年,老人方撒手人寰。一次偶然的机会,遇温德润后人温晓英夫妇,方知温氏旧藏均存世。温氏所留遗物,除大量古墨外,还有一尺多厚古墨拓片,数百张民国时期拍摄的古墨照片及珂罗版玻璃底片,及七册藏墨手记。温氏后人多年来一直寻觅一位能继承此文化瑰宝遗产的藏墨家。晓英者为行二,另有一姊一妹,各有部分藏品,得遇墨痴,藏品及资料悉数归余,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矣。
清康熙曹素功徐乾学紫玉光墨
民国时期及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藏墨家,另有四位先人不得不提及:天津老人杨石先、苏州老人日何澄、京城老人赵存义和萧龙友。杨石先一生藏古品无数,其中捐天津文化局明清上品陈墨十二匣:明宣德龙香御墨,明嘉靖汪中山经之墨,明万历程君房百子图墨,明万历方于鲁五彩妙歌宝轮墨等。其中明万历方于鲁五彩妙歌宝轮墨,质地坚细,晶莹如玉,为方氏不足十锭传世髹彩墨中精品。以上诸品现均归藏天津艺术博物馆。
何澄藏古墨颇丰,悉数捐赠苏州博物馆。其中最佳者当属明万历甲申年方于鲁夔龙尊墨,为真山老人购自北京英古斋,定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另有明万历汪鸿渐海日同升墨、漱金家藏墨,明崇祯程公瑜世掌丝纶墨,明末清初叶靖公青云路墨,清康熙程凤池千秋光墨,清雍正曹素功嵩呼万岁墨等,均为极精之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乾隆御制咏墨诗墨全份九锭绝品,装原大漆盒,盒面嵌螺钿“天章文露”四字,精妙绝伦,此物仅在荣宝斋见到全份,为山东雄县知白斋主人郭麓屏旧藏,由学古斋温德润作缘归藏荣宝斋。何氏所藏此套包装更加精美、雅致,定为一级文物实至名归。另藏有孙迎庆乾隆御题关槐山水图墨,为吴湖帆旧物,在锦盒中题『辛巳中秋同学潘仲麟所赠』。何氏对墨品颇有研究,曾观康熙墨后留下『康熙御墨,黑光坚细』之评语。
清乾隆汪近圣云海锺灵墨
赵存义为现代收藏家、古墨鉴赏家。呕心沥血编辑《古墨缘》一书,共收集明清古墨多锭,其中明代永乐、宣德御墨2锭,其他名家制墨37锭,清代名家制墨锭,共两函十二本,全部由先生亲自传拓,由启功先生题书签,藏墨大家尹润生题序。惜因当时国内出版书籍困难,书稿最终由日本鉴藏家宇野雪村先生购得,流传日本,如今难得一见。曾见赵氏旧物数笏,最精者当属明嘉靖罗小华古松心墨,为绝品之作,民间孤品。万历程君房东岳泰山图墨,巨笏之作,亦极品也。万历汪鸿渐龙纹漱金家藏墨,品相完整,模刻精细,万历精品,极为难得。漆光宝墨一笏,为后来泥金书写,疑为南宋之物,抑或宋墨再和之品。其余似不足观。后罗墨归藏海上博印堂赵氏,东岳泰山、汪鸿渐归藏京西痴墨琴舍,唯漆光宝墨不知所归。碎墨中有万历方于鲁寥天一残墨、明末程公瑜尊胜幢残墨,亦不易多见之精品,不知归向何处,或因残品,早已化作烟云。
清乾隆御墨
萧龙友为京城四大名医之首,藏古物颇丰,其中古墨不乏精品。后子女遵其遗嘱,将所藏书画、碑帖、瓷器、古墨等文物悉数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年庚寅秋,萧氏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之际,故宫举办萧龙友先生捐献文物精品展,其中展出其捐赠古墨二十二品,佳者若明程公瑜尊胜幢、康熙王丽文秀桐液套墨、康熙吴天章价重鸡林墨、乾隆汪近圣意园珍赏景室真香墨、乾隆曹素功隃麋墨、乾隆御墨螭龙朱砂墨等,装饰精美,图纹雅致,均稀见之品,且品相俱佳,为萧氏所重实属当然。
清嘉庆汪节菴约之监制五百斤油墨
民国画家中,于非闇(—)精古墨鉴藏,藏有古墨百余锭,黄宾虹弟子石谷风在文章中多有提及。年冬,日本的老叔回国探亲,携嘉庆名花无色贡墨,一曰朱砂,二曰藤黄,三曰石青,四曰石绿,五曰赭石,为鉴古斋汪近圣长子尔臧氏精制之品,晚清民国旧锦盒装,盒内有傅雪斋『雪斋墨缘』印鉴,玉山砚斋主人于非闇题识,传为雪斋赠玉山砚斋物,后为海上大石斋唐云所得,老药回归道山,此物流落东瀛数载,辗转回归近庵居,为流传有序之品,模刻极其精美,色泽鲜艳欲滴,令人爱不释手,墨重四十三两,皇皇巨制,真神品也。墨品均有磨迹,应为玉山砚斋主人与大石斋老药所为,化作不朽之传世杰作,也算是对得起此佳品了。
清道光汪节菴龙香剂墨
近读周肇祥《琉璃厂杂记》,详细记录厂肆所见云烟,知周氏亦是识墨之人。所购墨品多未见前人著录,若方于鲁封爵铭墨,长方册版式,重三两,正面古锦纹,分书『公侯封爵铭』五字;若宋牧仲渌波村题诗墨六锭,边署『康熙甲子』年款;若胡星聚佛幌清烟墨,涂以金碧;若金五云墨八挺,贮原制朱漆匣,曰『庆云露』;若明詹振升古叟道人墨,大锭;若汪次侯嵩山图墨十锭(疑为白岳凝烟墨);若汪乾章名花十友墨八笏大锭;若程君房珠胎墨,六菱式,做龙凤飞腾状,黯黯作紫光;若吴天章齐云胜景墨,十六锭为一函;若汪明贤写经墨,长方大锭,三字篆书,阴文名章,阳文涂金,背作普贤白象图,通体涂金,纹如龟甲而不裂,云是元时物;若苏寅嵎五灵墨,印曰『玄啸齐备』,作龙凤龟麟虎之形。以上诸品,均极稀见之物,且民国后均未见踪迹。应是周氏藏品尚未散佚,尚存后人手中。
清道光汪节菴龙香剂墨
平日赏墨论墨较多者,莫过于台湾杨思胜公、海上博印堂赵正范先生、京东陈忠康先生、杭州修川居潘明兄、厦门刘涛兄等,均为书画名家,于用墨颇有心得。思胜公所藏万历方于鲁海会墨、龙凤呈祥墨、朱一涵龙纹墨、吴肇先眸殊墨,赵氏所藏明万历程君房文犀照水及汉宫春、吴申伯十鹿、康熙曹素功耕织图、胡星聚翰墨林等,忠康兄所藏明万历孙瑞卿万寿无疆、朱一涵大紫重玄、崇祯吴叔大凤九雏,修川兄所藏万历文嵩友墨、乾隆詹素亭琴墨,刘涛兄所藏康熙岳州太守墨、御制避暑山庄墨,均稀见之品。杭州胡声隆、宁波时明昕等乃近几年后起之秀,也不乏精品入藏。此外,据传京城千笏山房藏墨颇丰,多逸品,民国诸老所遗墨拓原物,多藏此处。杭州斯氏藏有康熙曾素功赤水珠一对,堪称精绝。日本德川美术馆藏明墨甚丰,尤以明代彩墨及万历吴申伯墨见长。日本人高山博史藏明墨及清三代墨千余锭,蔚为大观。滨田薰、公森仁等亦有佳物收藏。
清光绪龚心钊墨
古墨鉴赏,首重于看。观墨色即可知新旧。
新墨带灰色,虽浓厚却不够朗润;旧墨纯黑朗润,色感厚实。新墨多和胶不匀,其墨色也显浓淡厚薄不均;旧墨制法严谨,且时间久远,其胶自然匀实,墨色平整,不粘笔毫。所谓丝丝起发理者,应为模具木纹使然,且万杵使其均匀所致。
清光绪龚心钊墨
凡年代久远之漆衣墨,漆皮浑厚且有断纹,与古琴相似。但断纹绝非裂纹,有纹而不裂,隐现在漆皮之间,这与古瓷开片类似。用放大镜观之,老墨断纹处,为内扣;新仿品为外翻,很易鉴别。漆衣墨盛行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则少见,乾隆时又盛行。然乾隆晚期以后漆衣墨光泽漂亮有余,而苍厚浑朴不足。墨之漆边也显现不同时代特点,明代大多为上下左右侧通漆边,正面背面为本色。清代则多漆两面之边,两侧上下呈本色。
观款识亦可助鉴别。鉴赏墨多有款识,为断代提供依据,但关键还得看款识和墨质是否相符。另外,款识之避讳对古墨鉴别也具参考价值,此法对于明、清两代古墨鉴定尤为重要。如在古代制墨中,品名、斋名常用『玄』字,这在明代可以出现,但到康熙时期,因为康熙名玄烨,故『玄』改为『元』或缺写最后一笔以示避讳。道光皇帝名爱新觉罗·旻宁,故道光时期及以后所制之墨,多将『休宁』改为『休城』。
宣统元年朱砂墨
描金、描彩也是鉴别古墨之佳法。古墨描金沉稳老到,金中杂质有氧化,古朴自然。描彩灿烂中含朴厚,用纯天然矿物颜料,容易辨识。清早期描金发赤,金色十足;中期金色极黄;晚清金色略白,火气尚未褪尽。倘若所见之墨未描真金,或阴识文字或图案未描金彩,无疑新品仿品。
古墨鉴赏,次重于触,也就是说得感触墨之气味。新墨气味有燥性,旧墨有一股古朴淡远之气。真正佳妙古墨必为芝兰之香,馨而不绝,而绝无刺激之奇、烈、暴性香味,足以让使用者心旷神怡,正所谓古色古香兼而有之。
吴洪伟,字近菴,号逍遥村居士、痴墨琴舍主人,山东安丘人,生态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古墨鉴藏家。
作者/近菴
摄影/于洪
《中国书房》第三辑全面发售
END
▼
止观文化
出品
原创图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在文末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