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疗效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值此教师节之际,特选登程时煃先生(时任民国江西省教育厅长)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追忆先君程志和的文章,以纪念江西教育的先贤们。
从本省师范教育史上追念先君
第一任省立师范的校长
——程时煃
在本省第二届师范教育运动週中,中正大学教授胡昌骐先生曾把江西师范教育的演进,作一段概括的讲述。他说:“江西第一个师范学校,是前清光绪三十一年所创立的优级师范学堂,而第一任校长——当时称为监督——便是程厅长的父亲乐庵先生”这一段话颇引起教育界同人的兴趣,常来问我这种史实。我因为当时年少无知,对先君治校的经过,并不曾祥加注意。且自民十五南昌事变以后,本省教育厅档案,销煅无存,更无从查考。不过就我生平所可记忆者及历年校友谈话的材料中,追述一二,写成此文,聊作本届教育运动一种纪念罢了。
先君是前清一位名进士,在北京任工部虞衡司员外郎数年。常以国事日非,深加慨叹。甲午之役,当战争初起时,京内百官纷纷请假远避,独先君及同寅至友端午桥先生相约:万一首都不守,即共同死难,籍以振奋国民救亡图存的志气。但不久马关约定,国内苟安,先君便趁此时机决意告老回家了。那时工部的堂官是翁常熟先生,不予准照,但他老人家辞意坚决,翁不得已才转上了辞呈,并常常对人说:“人人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今见一人矣!”先君辞官回来以后,大半的岁月消费在劝农与学课子读书方面。族叔祖道存先生曾在门下受业,以后也成了有名的进士。除在家课读之外,对于地方慈善救济等事业,也十分提倡,如本省的养老院育婴局清节堂等,多由先君所倡。曾记所题清节堂联中末段云“我亦心如枯井,不起波澜”。至今联尚悬堂内,先君品格的清高,可见一斑了。
中国至宋代以来,便创立了一种书院的制度。奖励自学精神,培养国内才俊,这在文化史上是可赞美的一件事。凡主教书院者尊为山长,由地方高级长官聘请品学兼优素服众望者担任此职。先君弃官后,历任鹅湖、鹿洞两书院的山长共十余年。主教鹿洞书院时,曾偕伯臧二兄往南康府观风讲学,对二兄的文章,颇加赞许,每诵杜诗“汝才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之句,以为勗勉。先生奖励后进真无微不至了。
前清光绪末年,政府因提倡教育,通令全国普及师范学堂,并同时各省设学务处,本省学务处的总办,是傅春官先生。他受任之初,便礼聘先君任该处参议。光绪三十一年秋间,创办了一所优级师范学堂,就高等学堂中,选高材生数十人入校肄业,先君受聘为首任监督。当时在校的同学,如文诏云、曹东旉、胡雪抱、涂容九、欧阳仙贻诸先生,均为先君所赏识。每逢假日,他们常来我家,谈论学问。有时同先君便餐,我籍此亦得到请教的机会。先君对在校学生极为爱护,对每人个性尤多认识,如谓;曹东旉奇才傲世,将不为社会所容,后来竟潦倒一生;谓:胡雪抱才华太露,恐不能永年,果不幸短命而死;尚有刘九龄一人,先君谓其思想不正,恐难善终,后来竟以文字贾祸。先君治学之余,对金石书画精于品鉴,东旉先生后来亦擅长此道,多由先君陶冶而成。曾记呈送联语有云:“神品诗书画,香光而外是吾师”。可见其尊崇之至了。先君任该校监督约近两年,每日自早至晚,均到校主持,风雨无阻;上课时常往教室听讲;下课时则同教师品论各生文字;课余之暇,则约诸生谈话,娓娓不倦;至今校友尚向我称道不置。此外一切的经过,因隔时过久,不能祥记了。但根据以上的陈述我们至少有几点感想,一并写出,作为此文的结论。
第1.是选取学生的方法。师范学校的使命非常重大,所以选取学生必须慎重。优级师范第一批的同学,并不是随便投考而是从高等学堂选拔出来的。可见当时政府重视师范教育。法国的高等师范学校,至今还是从巴黎大学学生中选拔入学的,此种办法,仍有採行的必要。
第2.是人格感化的功效。因师生接谈的机会甚多,人格感化收效自易,且亦因此可以了解青年个性,指示将来做人,洵足为训导青年的效法。
第3.是办学精神的贯澈。在家则课子读书,在校则尽忠职责,主教书院则观风讲学,作育真才,这种教育者的精神,尤令我追怀家教,知所奋勉了。
注释:
胡昌骐(-),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先后在上饶中学教员、上海暨南大学助教、在江西省教育厅、浙江大学、湖北省教育厅任职。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历任河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江西省教育厅中学教育科长、中正大学训育长、赣州青年夏令营副主任、不吝指教江西省三青团,国防部青年军中学少将校长、教育部司长。解放前夕,拒去台电令,留南昌迎接解放。年参加八一军政大学学习,任省府研究员,省文史馆员等职。
即時煃父程志和,字鈞年(—),同治七年(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擢補虞衡司員外郎,欽加四品銜。其通經史,嫺熟掌故,善書畫,精品鑒,做過端方幕客。光緒初年(年)還參加篡修《江西通志》,致力頗多。光緒二十年(年)甲午中日戰爭起,其恥清大敗,浩然南歸,先後主講白鹿洞,鵝湖書院,由於辦學得力,學生奏請朝廷獎授五品卿銜。
时任直隶总督端方,奏為江西新建縣在籍紳程志和主講鵝湖書院,作育人才轉移風氣,請賞五品卿銜(摺片),如图一所示。有“宣统元年六月十二日奉硃批:著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的记录。
图一具奏人端方
《奏為江西新建縣在籍紳程志和主講鵝湖書院作育人材轉移風氣
請賞五品卿銜》折具奏人端方
江西战役发生在年(民国十五年)9月至11月,是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北伐军主力在江西地区对军阀孙传芳部的一场进攻战役。北伐军攻克南昌。孙军1万多人全部被俘。以孙传芳集中在江西战场的10余万军队绝大部分被歼遂告结束。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大学生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元至正21年(年)年,明军西征进入江西,改南康路为西宁府。明太祖洪武9年(年),改为南康府,府治星子(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城),辖星子、都昌(今江西省都昌县)二县和建昌州(今江西省永修县),隶江西布政司。清世宗雍正9年(年),属广饶南九道。清末辖:星子、都昌、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安义(今江西省安义县)共4县。年废。
傅春官(—?),字苕生,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优贡生。历任浔阳观察、江西劝业道尹、浔阳道尹。年调办江西农工商矿局,先后任江西农务试验场、江西实业学堂总办,年任江西农务总会总理。所著《江西农工商矿纪略》(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为研究近代江西经济史的重要史料。另著有《金陵历代建置表》《金陵兵事本末》《晦斋笔记》《百无可斋近体诗》,刻有《金陵丛刻》17种38卷。
旉(尃),同敷。
胡雪抱(—),字元轸,号穆庐。都昌人。清末民初江西名诗人,时人有高度赞誉,如邵伯棠赠诗云:“少陵怀抱曲江度,信是诗家第一流”;刘未林诗云:“我喜压装有佳句,鄱湖仰视秋星横。”少承家学,打下传统经史子集基础,后师从同光体闽派著名诗人沈瑜庆。宣统元年优贡,往京师考进士未中,授广东盐经历不就。民国初年寓居南昌,与不少诗人如王浩、王易、汪辟疆等江西先贤交往密切。
歐陽祖經(-),字仙贻,别号阳秋。江西南城人,世居南昌。文献学家。他生性聰敏,博學經史,亦工數理,善詩詞,對文史詩詞、佛典尤有研究。自少聞名遐邇。新建縣進士、工部主事程志和重其才,將女嫁給他。光緒末年(),他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專攻數理學,加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目睹日本軍國主義處心積慮謀算中國的種種卑劣行徑,深感亡國之禍日益臨近,他奔走疾呼,積極參加辛亥革命活動。畢業後回國,任江西中學、江西師範學校、心遠大學教員,江西省第一中學校長,江西省教育廳科長、秘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主任。年9月,任江西省圖書館館長,為館址(百花洲)的選定、館舍的建設竭盡全力。新館落成,又忙於搜集江西地方誌及江西人物著作,並將清嘉慶年間南昌學府所刻《十三經注疏》、退廬圖書館問影樓所刻《豫章叢書》種版片,派專人保管。後因不滿省教育廳長陳劍修,辭去館長職務。年,程時煃任省教育廳長,他受任為教育廳秘書。年再任省圖書館館長。在任期間,他取出館藏《江西通志》、《豫章叢書》版片予以印行。還訪求史料,撰寫《譚襄敏(譚綸)公年譜》,《南明贛事系年錄》,《王船山黃書注》。以佛學結合現代心理、生理知識,探討人生,解脫煩惱,著有《退思餘稿》。分別鉛印行世。“七七”事變後,他按《庚子秋詞》之韻,譜寫《曉月詞》首,以表其志。年,日軍入侵江西,他攜家人去桂林,並將家中藏書數萬冊悉數捐給浙江大學。
年8月,應江西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之聘,任文法學院副教授。次年3月,文法學院創辦《文史季刊》,將《曉月詞》分四期在該刊發表。編者王易跋雲:“仙貽先生,學富海山,心殷理亂,於民族抗戰之年,為《庚子秋詞》之和。運蘇、辛(蘇東坡、辛棄疾)之氣骨,擅歐、晏(歐陽修、晏殊)之才華,使錦簇花團,中含劍氣,陽春白雪,盡入正聲。”9月,任文法學院文史系教授。
新中國建立後,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歐陽祖經於年調往蘭州大學歷史系任教。年,退休遷居北京。年7月病逝於北京。
香光,指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又自署思翁。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美术节追念先君
——程时煃
去年春,本省师范教育运动週曾发表“从本省师范教育史上追念先君”一文,因先君乃本省第一任师范校长也。今年美术节文化运动委员会征文纪念,乃写成此篇,以就正于本省美术界同仁。
先君为前清名进士,服官京师,与当代名流如翁常熟,端陶斋诸氏,常相过从,品鉴金石书画,为同辈所叹服,常有海内鉴赏家共三只眼,先君具半只眼之称,可见功夫精到也。先君官工部时,曾在北京琉璃厂,邻近厂肆售书画古董者,莫不以名家作品踵门请教并求题跋,颇有一经品题,声价百倍之概。自甲午战后,马关条约订立,先君叹国事不可为,浩然有去志,乃辞官归里。翁常熟叹为“人人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今见一人矣”。
先君返家后,书窗多暇,常写山水以自娱,所作清微淡远,近倪高士境界,水墨淋漓又近董思翁笔意,时余尚在幼年,每遇先君作画,辄侍立旁观,注意用笔用墨,久而久之,亦拈毫学画矣,一日画山水小幅,悬于书斋,先君见之色喜,乃赐画稿数本,嘱临摹,暇时辄教以画法,并示如何品书画,尝谓“元有四家吴倪王赵,明亦有四家文沈唐仇,清初则有四王吴恽,及画中九友(四王吴恽在内),诸家作品均称一代杰构,但赝品甚多,不可不知”。论“画山水须有丘壑气,否则不得称为士画”,所谓“此事自关书万卷,疵儿侈说笔成丘”也,“无论山水花卉人物,均贵在写意,不可色相太真,转失灵妙”,又谓“恽南田初绘山水,因见王石谷画,自叹弗如,遂改绘花鸟,流传于世,可见用心之苦,用力之深”。“南昌万上遴,系画灯笼者,翁北平学使见其画可深造,嘱迁居学署,示以名画,学乃大进,可见多读古画,为初学第一要著”。“明裔朱耷作画题为八大山人,似哭笑二字,指亡国之身,哭笑皆非,郑所南画兰不画根,意谓国亡无本也,画虽小道,而寓意甚深”云云,至论金石鉴别,及考古源流,则因年少无知颇少领悟,且亦不能记忆矣。
先君与陶斋尚书为莫逆交,清末陶斋督江南,约为座上客,陈散原文诗云:“霜髭覆颊程工部,来作江南老画师”,即当年赠句也。陶斋收藏颇富,有先君题跋甚多,昔余留学日本,未获一一展读,现大部散失,惟偶于影印书画中,得读先君遗墨于百一耳。前从杨不平兄处借观中国名画集中,有钱南园画马图,为陶斋尚书藏,先君题跋数语,谨记于后:
“此帧藏江右周建勋家,余于五年前见之,心仪已久,言于溧阳尚书以重值展转得之,公之爱士如爱马,今之伯乐王良,惜不多遇騕褭与骅骝耳,丁未嘉平汪山农程志和题”。
音容久邈,墨迹犹新,读之不胜感喟,盖距今已四十余年矣。
余少时作画,长无所成,至今眼高手低,绘事久废,且因职务繁忙,无暇及此,曾忆昔年蒙难尤溪山中闲居终日间亦重理旧业,兹摘录当日记三则如下:
十九年一月二十四日画山水一幅题二十八字云:“漂泊生涯不系舟,寒烟衰草满江秋,西风夜夜催人老,浅水芦花也白头。”
二月二十六日画山水一幅,题诗一首:“隔岸轻舟去不回,阴晴天气费疑猜,只因一夕狂风雨,到晓无人过渡来。”
二十七日写寒岭孤松图题诗一绝云:“孤松崚岭晚风飘,岁尽方知汝后凋,怪底苍根能耐冷,只因本性未曾消”。
当时处境艰危,聊借诗画以写悲感而已,近十余年未尝作画,且荒疏日久,下笔手生荆棘,亦不敢轻于尝试,自愧先人之学未克继承,徒负当年庭训耳。
先君论画以自然为宗,时光五姊偶得范藕舫弟子某女士百蝶图,先君见之曰“此书亦佳,惜少生态耳”。平日作品不多,每因亲友之求,兴到挥毫,率成数幅,民国四年夏避乱居城,入秋苦旱,乡人环请以书振灾,遂慨然应允,不避炎暑,日绘便面五六件,其用功劬苦,可于当时题赠欧阳仙贻兄山水一幅见之。
“乙卯乞巧前一日,七十三叟志和为秋士贤甥用董思翁墨法写溪山无尽图,半日乃成,不觉目昏手颤也。”
又为欧阳毂诒弟以柳屯田词意,成晓风残月图,是夏作品独多,五姊婉劝先君惜劳,先君曰:“余及此时,尚可作画留念,再阅三五十年,余画当为世人所珍耳”,不意数月后,君竟因病逝世矣。曹东旉挽句云:“三绝诗书画,香光而外是吾师”。伯臧二兄寄诗云:“种拓千畦留阴在,画山十帧賸云来,中年兄弟他乡见,猛忆松楸涕百回。”颇余旧作云:“梦华旧馆词皆泪,烟雨寒绡命亦丝。”均哀念先君之作也。
先君藏古书画百数十件,多属精品。于逝世前数月,悉将所存分给余兄弟五人各自保存,昔因战事展转播迁,颇有损失。
先君遗墨家藏甚少,亲友得之者珍若拱璧,尝携以示余,嘱为题咏,略记于下:
二十四年张光实先生携先君晴江归棹图一幅嘱题,乃先君为其令祖春明报罢返南昌作也。因题三绝云:
一幅晴江归棹图,未明款职已惊呼,汪山遗人争墨宝,碌碌真惭读父书。
春明朝市几沧桑,犹说当年选佛场,云树苍茫留别处,江南江北总斜阳。
草堂日暖花如墨,山阁秋深夜读书,今日披图长太息,廿年荒我旧田庐(家有水部草堂,为先生隐居西山时所筑,廿年前读书于此,窗前墨兰,每年必花,今已荒芜不治矣)。
三十一年杨瑾叔侄倩出,先君遗墨四帧嘱题云:
少时爱书画,尤爱画山水,见纸信笔挥,先君顾之喜,授以麓台画,中锋笔可拟,有时学思翁,或仿大涤子,眼高手愈低,画就百无似,荏苒数十年,绘事久未理,披图读遗墨,愧恨曷能已,汪山早沦夷,锋火遍乡里,庐墓且不保,遑论旧书史,何时靖妖氛,家祭告考妣。
现妖氛已靖,文化复兴,何年美术节中,将先生遗书收集一堂,以供众览,籍慰本省书画家之渴望及程氏子孙之永念乎。
注释:
翁同稣(-)。翁氏是江苏常熟人,素有"翁常熟"之称。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大学生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托忒克·端方(年—年),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幼年时被过继给伯父桂清为嗣子,年,28岁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因其工作勤勉,仕途也还算顺利。年3月,在翁同龢与刚毅的保荐之下,端方第一次被光绪帝召见,由此获得了年轻皇帝的青睐。戊戌变法中,朝廷下诏筹办农工商总局,端方被任命为督办。对当时“志大心切”的端方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厄运的开始。戊戌变法期间,端方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筹办的部门当中,他曾一天连上三折,其工作热情与效率,可见一斑。但是,戊戌变法很快被慈禧太后推翻,除京师大学堂予以保留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包括农工商总局一律撤销,端方本人也被革职。宣统三年起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谥忠敏。著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倪瓒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
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董思翁,即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又自署思翁。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1]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指四位著名的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
指四位著名的明代书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四人。
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位清初画家的合称,画史上称为“清六家”。清代正统画派。
恽南田(-),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恽南田的山水画初学元代黄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隽之致,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他的山水画,不让“四王”,小幅逸笔草草,寄郁勃于悠闲,枯而有润,淡而有奇,自成格局,有“四王”未到之处。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等。师王鉴、王时敏,临摹宋、元名迹,吸取名家技法,治为一炉。是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是清初“四王”中技法比较全面,成就比较突出的一位。曾受清康熙帝之命主绘《南巡图》。画成,由皇太子胤礽亲书赐“山水清晖”匾额,声名益着。晚年的山水画,在简练中求苍茫﹔偶画花卉,秀隽有致。有“画圣”之誉。与同时代的画家太仓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合吴历、恽寿平,世称“清六家”。其画风影响后代。
万上遴(~)字殿卿,号辋冈,江西分宜(分宜城郊辋冈人)拔贡生。清朝画家,曾任清宫画院待诏,专事书画。上遴年少失父,家境清寒。从小聪颖好学,酷爱王维诗画,终日练习作画,画一幅画,就写一首诗。“诗、画、行、草”,均“细筋入骨”。
翁方纲(~),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小石帆亭著录》等。
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佛教词语)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陶端尚书即端方。
陈三立(年10月23日-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杨不平(—)原名杨宗宪,名度普,笔名杨三、杨多病、丁酉生等,南昌县人。年,考入天津军医学校,年毕业于军医学校眼科研究班(本科四年,研究班两年)。尔后在上海行医,同时担任上海《申报》《时报》特约记者。年,被聘为心远中学训导主任兼国文教员,兼任女子师范教员及江西新闻日报编辑。
年自办《民声报》。年往南京,在军医司任中校科长。年,医院上校院长。年,经熊式辉指定为省党部特派员,兼江西省禁烟委员会委员,后当选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年抗日战争爆发,任军医署赣办事处少将处长,并兼任江西省政府成立的伤兵管理处副处长。年3月,日军攻占南昌,办事处迁往吉安。年,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监察委员。年2月,自筹资金创办《文山报》,以短评与杂文为主,发表不少“内幕新闻”。在战时所发表的言论,均力主长期抗战,坚信抗战必然取得最后胜利。同年冬,当选为国民参政员,前往重庆参加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年,在省参议会竞选立法委员,获得成功。次年,赴南京出席战后立法院首次委员会议,抨击社会弊病,有“严控物价、惩办贪污”“清查苛捐杂税”等提案。年,杨参加八一革命大学研究部学习。其后,医院任眼科医师。年,以其军阶为陆军少将,送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改造,年病逝。
钱沣(-)清代官吏、书画家。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检讨,官至御史。曾疏言和珅为军机,办事不遵制度,因授稽察军机处之任。和珅知其家贫裘薄,凡劳苦事多委之,积劳成疾死。书法逼近平原,尝兴酣画马识者珍之。有《南园集》。
王良,春秋时期晋国人,善御。伯乐,春秋时期秦国人,善相马。
杜甫诗《天育骠骑歌》中有“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鲁国黄伯仁《尤马颂》有:“逾騕褭之体势,逸飞兔之高踪,兼骥騄之美质,逮骅骝之足双。”騕褭(念作“咬鸟”):古代骏马,日行千里。见《吕氏春秋·离俗》。骅骝:周穆王八骏之一,色如华而赤。见《穆天子传》卷一。
程时光,程志和女,欧阳祖经妻,作者之姐。
范金镛字福廷,谱名明榕,榜名金镛,号藕舫,亦号沤舫。又号沤道人。以所居曰心香室,故又自号心香室主人。排行等二。善画仕女虫草,有“范蝴蝶”之称。世居江西新建乔岭桃花郷沟田村,寄居省垣南昌。
欧阳祖经(-),字仙贻,别号阳秋。江西南城人,世居南昌。文献学家。志和女婿,作者内兄。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柳屯田,柳永(约年—约年),因曾任官——屯田员外郎,所以被人称为柳屯田,,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香光,指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又自署思翁。
报罢,汉语词汇。有言事不准、科举时代考试落第等意思。
唐代天然禅师初习儒,将入长安应举,途逢禅僧,谓选官不如“选佛”,“今江西马大师出世,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天然改变初衷,出家习禅。后因以“选佛场”指开堂、设戒、度僧之地。亦泛指佛寺。《五灯会元·清凉益禅师法嗣·百丈道恒禅师》:“十方同聚会,箇箇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回到丛林选佛场中禅床上,扑倒头便睡。”清赵翼《分校杂咏·封门》:“由来选佛场高甚,隔断红尘路莫寻。”
长太息,深长地叹息。
石涛(年-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说明:《从本省师范教育史上追念先君》应写于年,《美术节追念先君》应写于年,两篇文章后的注释文字,为笔者所注。笔者程永康,系程时煃之孙,汪山土库府第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下面是笔者读后随笔:
读后随笔
小时候,父母和奶奶常在我们兄弟前谈到曾祖父,幼小的脑袋里,就只有“学问”、“书画”、“端方”、“书院”之类的词语,以及他的字画被故宫收藏等等,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还有,就是端方看中一幅古画,经曾祖父“掌眼”已妥,画商第二天上门交货,待曾祖父打开复验,竟换成高仿赝品;宣统三年,端方在四川遇难,曾祖父得到噩耗,悲痛得老泪纵横。
近年来,曾祖父志和公的人生轨迹,在我心中愈发清晰。道光年间出生,同治年间考取功名(殿试二甲赐进士出身)入仕,任四品工部主事,甲午之役后退隐桑梓,致力于劝农、慈善、教书、课子,闲来賦诗作画、考古金石鉴藏,相得益彰。又于德才兼备,无意间,成就了一段历史——省立师范学校的首任校长。
志和公不是做官的人,工部虞衡司,尽搞些修路架桥,说白了,关他甚事!骨子里却是文人的料。要说甲午退隐,我宁愿相信,宦海几十年,国运衰弱,何不趁此回到老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二十年间,读书、育人、书法、绘画、鉴古、收藏几不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好羡慕祖父时煃公,儿时常侍立在先君的书桌旁,潜移默化,尽收纵情挥毫于眼底。久而久之,略知一二,小幅一张象眉象眼,于是老父亲喜不自禁,悉加指导,且艺术高论娓娓道来:“画山水须有沟壑气,否则不得称为士画”,“无论山水花卉人物,均贵在写意,不可色相太真,转失灵妙”,“此事自关书万卷,痴儿侈说笔成丘”。
时下,曾祖父志和公的遗墨已缪若晨星,想观摩一幅真迹,几成梦想,只是通过一些前辈的回忆,加上搜索资料来理解和接近他的思想。有祖父的五姐时光姑婆偶得一幅南昌“范蝴蝶”范藕舫弟子的“百蝶图”,志和公见之曰“此书亦佳,惜少生态耳”,我急忙搜出范氏的蝴蝶图观之,果然,枝条,花卉,蜘蛛皆灵动有致,惟蝴蝶象标本也。如图二所示。
图二范藕舫所绘“蝴蝶图”
旧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士大夫几十年寒窗,清高自许,且笔墨功夫了得,那怕是不谙“芥子园”,信马由缰往往绘出意境高远的画来,他们鄙视富技巧,穷意境的画为“江湖气”,“俗气”,“菜味”,推崇内涵深邃富有书卷气的“文人画”。志和公谓之“贵在写意,不可色相太真,转失灵妙”这种意识与当前西方的美术教育思想高度契合。国人在几百年前就有这“超前的”艺术思想,可惜科技落后于人,传统的绘画形式过于狭隘,否则国画早就走向世界了。
时煃公的回忆里,多次遗憾学画无成,读了他的诸篇讲演稿,又回顾了其成长经历:从庭训、私塾、入庠;到南昌的实业学堂;到日本的预科,到东京高师;到国内的中小学教员、校长;到“五四”期的北师大教授;到美国的芝大、哥大留学;到上海的大夏大学教授,南京的中央大学教授;到福建教育厅长;到江西教育厅长。四十多年兢兢业业一路走来。他有信仰,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行动,有作为。他喜欢绘画,又喜欢教育;喜欢艺术,又喜欢行政。他学的是教育学,时代和机遇使之没有从事艺术职业,觉得教育、行政的舞台非艺术所能比吧。他有官瘾,因为非官不能争取那点微薄的教育经费,非官就不能实现振兴教育的抱负。他嫉恶如仇,太直白,太超前,太认真,又太书生气,这是一把双刃剑,益了社会、他人,又伤了自己,乃至性命。
自志和公之后,瓜綿瓞衍,已繁衍至第六七代了吧,后人从事的职业,居然也以教育为多,其次为科技,医学,工程技术,艺术等,不少已业有大成。不过,其中大半职业,志和公早已涉猎,并多有建树,我们真的要感谢他,为后代打下这么好的基础,作出这么好的榜样。
程志和曾孙程永康
.9.10教师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