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条毛虫苟活于世的几种可能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ytysbz.com/
这两年入了蛾子和蝴蝶生活史的坑,迷上了搜寻和饲养它们的幼虫——也就是常说的毛虫。背后的动力固然有不到成虫不揭晓的身份神秘感,更重要的还是毛虫本身千奇百怪的形态和习性。这些形态和习性只有一个目的,在自然界这个杀机四伏的江湖中苟活到羽化,完成繁殖大计。这些杀手或是靠视觉搜寻猎物的机会主义捕食者,看见会动的就想叨一口,常见的比如鸟类、蜥蜴、节肢动物(肉食性蜂、游猎型蜘蛛,螳螂),幼虫被发现后一般当场去世。或者靠化学信息寻找目标、比较挑剔的寄生性昆虫,常见的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被寄生后的幼虫等于是判了死缓,更惨的是有些死缓有时候是在监狱执行(蜾蠃一类的外寄生蜂会把蛰晕了的幼虫封在泥巢或洞里)。还有一些旁门左道,比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大爱无疆,常在河边走肯定能湿鞋,勤能补拙的蚂蚁和各种捕食性蝽类。这三类天敌的影子,多多少少会在毛虫的形态和习性上留下自然选择的痕迹,接下来的介绍按照几个笼统的大类,但自然界从不缺乏例外,从例子里大家也能看到幼虫们常常会几个策略同时采用。本篇图片为主,平衡一下前边两篇过多的文字(也不是说这篇字少),文章里的提到的毛虫种类虽然都在两广和云南,但背后的道理应该对其它地区也适用。——毛——鳞翅目幼虫哪怕看起来再光滑,也是有毛的,这一节里说的都是毛非常丰富的类型。毛既可以提前接触天敌感知危险;又可以提供物理防御,断开成为毛刺扎进皮肤和口腔,或是隔离寄生蜂的产卵管;也可以和毒腺搭配,提供化学防御。夹竹桃天蛾般光滑的皮肤放大看也是有毛的国内常见的多毛种类主要来自裳蛾科(灯蛾亚科和毒蛾亚科)、枯叶蛾科和舟蛾科。毒蛾是这里面最厉害的,一是毒蛾的幼虫皮肤普遍有毒腺,分泌的毒液充满中空的毒毛,毒毛扎破皮肤时流入伤口。我感觉毒蛾蜇是一种不碰就痒,一碰就刺痛的奇怪感觉,当然有些种类的毒性更烈,有些人的反应也更严重。毒蛾亚科幼虫的毛形态非常多样,图里是古毒蛾族幼虫典型的样貌,亲测夜空星辰一般的外围毛簇柔软而又弹性,可以第一时间感知敌害,研究发现这种长毛让毛虫能在第一时间感知蝽类和捕食性蜂类并逃走。遍布周身中等长度的灰白色的细长毛是硬质的,会扎进皮肤,提供物理防御。头上的两丛黑毛和中间一丛白毛效果未知。背胸背部和尾部的灰黑色杂橙色的硬毛下面有毒腺支持,提供物理和化学防御。古毒蛾族毒蛾2的头部,有时候就觉得鳞翅目的毛和鳞片细看和鸟的羽毛挺像的,这两种古毒蛾都不常见也没定种,别看我们对少数温带的毒蛾了解很多,毒蛾亚科的分类在热带还是一个大坑。古毒蛾族的黄素毒蛾(Laeliaanamesa)典型的防御姿势。华南比较常见的古毒蛾族种类还有棉古毒蛾(Orgyiapostica)、铅茸毒蛾(Dasychirachekiangensis)和线丽毒蛾(Callitearagrotei),感兴趣可以自己搜搜幼虫图片。和古毒蛾族相比,其它毒蛾族幼虫的毛可能没那么复杂和养眼,黄毒蛾族未知属(上)和白毒蛾族白毒蛾属(Arctornissp.,下)的幼虫,一眼能猜出最厉害的毒毛在哪里。除了毛,这些毒蛾幼虫黑黄相间的鲜亮颜色也是警戒色(后文会说),毕竟多一个手段就是多一份保险。毒蛾亚科之外的剩下的种类大多数还是以纯物理性防御的毛为主。不过现在关于毛虫毒性的研究几乎都来自欧美的温带地区,我们本土的幺蛾子们还真说不定有天赋禀异的种类,看到有毛的毛虫最好只看不摸,千万不要太好奇。枯叶蛾科杂枯叶蛾属(Kunugiasp.)的初龄虫,枯叶蛾科的幼虫毛多数比较软,但也扎人,一些种类还有毒毛(比如松毛虫属Malacosoma)。舟蛾科的幼虫很多样,后面会说,也有有毒毛的种类(异舟蛾亚科)。灯蛾亚科灯蛾族的幼虫也是常见的多毛种类,而且一身都是扎人的硬毛,似乎没有毒毛的报导,但不代表被扎就没事儿,人纹污灯蛾(Spilarctiasubcarnea)灯蛾亚科苔蛾族的毛则柔软而顺滑。至少人摸起来没有太大问题(前提是你能区分和它们相似的扎人种类),但这些以苔藓、地衣和藻类为食的毛虫能从食物中获取毒素,味道应该会很差。南方阴湿处常见的巨网苔蛾(Macrobrochisgigas)煤球一样的广义美苔蛾属(Miltochristasp.)除了前面提到的大类,幼虫多毛的种类还有很多,比如瘤蛾科、夜蛾科的部分种属,蛱蝶科的环蝶亚科和带蛾科等等,图为带蛾科褐带蛾属(Palirisasp.)的种类当然不是说这些幼虫可以高枕无忧,各种毛对杜鹃科的鸟都无效,这些鸟有着特化的肌胃(想象鸡胗)。但和直觉上胃壁会更硬恰恰相反,它们的胃壁反而更柔软,方便毒毛扎上去之后联同消化道上皮一起变成食丸吐出来,相当硬核(怪不得杜鹃会夜啼,可能是胃疼啊),图里是一只被紫金鹃折磨的毛虫,图自刘成一,已授权,硬广一波他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