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 [复制链接]

1#
EDM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
《扬州画舫录》录是李斗所著的清代笔记集,共十八卷。其《扬州画舫录》于乾隆二十九年()开始搜集资料,于乾隆六十年()成书刊行,历时30余年。书中记载扬州城市区划,运河沿革,以及文物、园林、工艺、文学、戏曲、曲艺、书画、风俗等,保存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历来为文史学者所珍视。书中记载了扬州一地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书中不仅有戏曲史料,还保存了一些小说史料。卷十一有关于扬州评话的记载,其中包括浦天玉的《清风闸》、曹天衡的《善恶图》、邹必显的《飞跎全传》等。卷九介绍了邹必显、浦琳(天玉)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作品《飞跎子书》、《清风闸》。卷十还提到了《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及其子吴烺。乾隆五十八年,袁枚为此书作序,认为此书胜于宋李廌的《洛阳名园记》和吴自牧的《梦梁录》。现存的有乾隆六十年自然庵初刻本、同治十一年(年)方浚颐重印本等。李斗(-),生年不详。清代戏曲作家。字北有,号艾塘(一作艾堂),江苏仪征人。乾隆十四年生,嘉庆二十二年三月卒。诸生。博通文史兼通戏曲、诗歌、音律、数学。作有传奇《岁星记》和《奇酸记》。●自序
  扬州自郡志、邑志外,又有汪光禄应庚《平山堂揽胜志》、程太史梦星《平山堂小志》、赵转运之璧《平山堂图志》,言之详矣。江都汪明经中尝慨志书考古未精,于是撰《广陵通典》,于土地之沿革及历代人物典礼,言之详矣。后之作者莫能或之先也,惟专考古事,略于近世,则以体裁有如是耳。
  斗幼失学,疏于经史,而好游山水,尝三至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退而家居,则时泛舟湖上,往来诸工段间,阅历既熟,于是一小巷一厕居无不详悉。又尝以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上之贤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诙谐俚俗之谈,皆登而记之。自甲申至于乙卯,凡三十年,所集既多,删而成帙。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按扬州郡城之地,自上方寺至长春桥为草河,自便益门至天宁寺为新城北,自丰乐街至转角桥为城北,自瓜洲至古渡桥为城南,自古渡桥至渡春桥为城西,自小东门至东水关为小秦淮,而皆会于虹桥。于是自“荷浦薰风”至“水云胜概”为桥东,自“长堤春柳”至莲性寺为桥西,而会于莲花桥。又自“白塔晴云”至“锦泉花屿”为冈东,自“春台祝寿”至尺五楼为冈西,而会于蜀冈三峰。依此次叙之为卷帙,其工段营造之制及画舫之名附于卷末。凡志书所详别无异闻者概不载入,或事有可录而闻见有未及者,遗漏之讥,亦所不免。倘有以益我者,俟更为续录以补之。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仪征李斗记。
  ●卷一
  ◎草河录上
  扬州御道自北桥始。乾隆辛未、丁丑、壬午、乙酉、庚子、甲辰,上六巡江、浙,江南总督恭纪典章,泐之成书,谨名《南巡盛典》。内载向导统领努三、兆惠奏自直隶厂登舟,过淮安府,阅看高邮东地南关、车络坝等处河道堤工,拢扬州平山堂,渡扬子江至金山,三百七十七里,分为八站,此江北地也。又自崇家湾,三里腰铺,九里竹林寺,四里昭关坝,七里邵伯镇,三里六闸,二里金湾坝,一里金湾新滚坝,二里西湾坝,六里凤皇桥,七里壁虎桥,三里湾头闸,由北桥七里香阜寺御道,旱路八里天宁寺行宫,计程六十二里,此扬州水程一站也。《盛典》载御制诗云:“清晨解缆发秦邮,落照维扬驻御舟。”谓此自天宁寺行宫入天宁门,出钞关马头登舟,四里文峰寺,四里九龙桥,八里高寺行宫,计十六里,此水程第二站也。自高寺行宫十六里锦春园,一里陈家湾,一里由闸,五里江口,计程二十三里,此水程第三站也。又云:徐家渡至直隶厂,由小五台至平山堂、高寺等处,由钱家港至江宁府,由苏州至灵岩、邓尉等处,由杭州至西湖,由绍兴至禹陵、南镇等处,俱系旱路。
  盖江南皆水程,其由小五台至平山堂、高寺等处旱路者,乃由于十六年天宁寺未建行宫,香阜寺皆设大营。由香阜寺入天宁门出钞关马头,此一段为旱路,即今之北桥御道也。由陆路至江南清江浦为水程,御舟向例在清江浦,仓场侍郎及坐粮厅司之。舟名安福舻、翔凤艇、湖船、扑拉船,皆所谓大船也。其余上用船只,装载什用等物及随从官兵船,例给票监放。御舟前派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各二员,前引船只派两对出两边行走,船旁令一人骑马在河路行走,以备差遣。拉船帮纤,侍卫四员,四副撒袋,令在拉帮纤侍卫后行走,纤手用河兵沙飞马溜,添纤用州县民壮盐快,不敷,雇民夫。
  升跸御舟,凡御前大臣、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船,及载御马船,上驷院侍卫、官员批本奏事军机处、侍卫处、内阁、兵部官员船,以有事承办,俱在前行走。两岸支港汊河、桥头村口,各安卡兵,禁民舟出入。纤道每里安设围站兵丁三名,令村镇民妇跪伏瞻仰。于应回避时,令男子退出村内,不禁妇女。
  马头皆距府州县城门一二里或三四里。马头大营例五十丈,皇太后大营例二十五丈,居住船上备带三丈四方帐房一架,二丈正房圆顶帐房一架,一丈五尺帐正房帐房一架,耳房帐房一架,于马头支盖,清早拆卸。兵部船例在豹尾枪后,与军机一处行走,驻营时将船在布城后角湾住,以便接递。牛羊船系京城备带。茶房所用乳牛三十五头,膳房所用牛三百只。布棚外皆诸号沙飞马溜,传宣接递用小快船,名“草上飞”。迨上岸时,大船令其先行,恐不能赶到马头。另备如意船先在马头伺候,今钞关马头御舟即如意船也。
  乾隆辛未、丁丑南巡,皆自崇家湾一站至香阜寺,由香阜寺一站至塔湾,其蜀冈三峰及黄、江、程、洪、张、汪、周、王、闵、吴、徐、鲍、田、郑、巴、余、罗、尉诸园亭,或便道,或于塔湾纡道临幸,此圣祖南巡例也。后增天宁寺行宫,香阜寺大营遂改坐落。迨乙酉上方寺建坐落,方于北桥设御马头,至此策马由御道幸上方寺。其马头例铺棕毯,奉谕不准红黄等毡。御道用文砖,亚次暂用石工,馀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铺垫。此即至上方寺过运河东岸香阜寺,复过运河西岸高桥、梅花岭、天宁门、天宁街、彩衣街、司前三铺、教场、辕门桥、多子街、埂子上,出钞关、花觉行至钞关马头御道也。道旁或搭彩棚,或陈水嬉,共达呼嵩诚悃,所过皆然。乾隆乙酉,游上方寺,万民随马足趋瞻,或有践踏麦苗者,御制诗云“马足纷随定何碍,躏蹂惟惜麦苗芒”谓此。
  “竹西芳径”在蜀冈上。冈势至此渐平,《嘉靖志》所谓蜀冈迤逦,正东北四十余里,至湾头官河水际而微之处也。上方禅智寺在其上,门中建大殿,左右庑序冀张,后为僧楼,即正觉旧址。左序通芍药圃,圃前有门,门内五楹。中为甬路,夹植槐榆。上为厅事三楹,左接长廊,壁间嵌三绝碑,为吴道子画宝志公像,李太白赞,颜鲁公书,后有赵子昂跋。岁久石泐,明僧本初重刻。又苏文忠公次伯固韵送李孝博诗石刻。廊外有吕祖照面池,由池入圃,圃前有泉在石隙,志曰蜀井,今曰第一泉。寺有八景,在寺外者,月明桥一,竹西亭二,昆邱台三;在寺内者,三绝碑一,苏诗二,照面池三,蜀井四,芍药圃五。
  月明桥傍,石刻桥名,西僧禅山所书,笔势飞动。下有河迹,蜿蜒入城,土人指为浊河故道。《绍熙志》:杨吴时,徐知训与其主隆演泛舟浊河,赏花禅智寺。即此地。
  上方寺牌楼在山门前,额曰“鹫岭云宫”。山门石额“敕赐上方禅智寺”七字最古。
  寺左建竹西亭,亭名本取小杜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句,因建亭于北岸皂角树下,后改名歌吹,屡毁屡复,又改祀王竹西,今移建寺左,旧址遂墟。吾乡女史徐德音字淑则,徐清献公女,嫁许荔生中书,尝欲复是亭未果。后程午桥翰林梦星力主其议,事亦寝。淑则诗云:“昔日虚亭绕箨龙,荒芜谁复辨西东。力谋构复高僧疏,首唱储才太史公。地势分明枕昆轴,阑干约略倚花宫。那知歌吹樊川句,重辟寒烟蔓草中。”淑则晚年自号绿净老人,论诗者以为闺秀第一。
  寺中三绝碑,长五尺,阔三尺有奇,陷廊壁,石泐不可拓。一时名流来游者,循墙而读,皆流连不忍去。然是碑为重刻本,余尝访扬州金石最古者,附录于左。
  周太仆铜鬲,周器也,藏鹾商徐氏家,华秋岳岩绘图,杨已军法书。其文山阳吴玉山夫《金石存》载之。为释文者,吴玉之后,则为绍兴俞楚江瀚、仪征江秋史德量、曲阜孔光生、甘泉江郑堂藩四家。江藩释文云:“周太仆散邑,乃即散周田(■未详,或云献字),自■涉■南至于大沽,一表,以降,二表,至于边柳,复涉■,降雩■■■。■西,表于番支郭楂木,表于若■,表于若导内。降若,登于厂汝,表割历■陵刚历,表于兽导,表于原导,表于周导。■东,表于游东强右导,表于■导■南,表于溪■导■西,至于鸿莫,■井邑田,自椁木导左至于井邑。表,导■东。一表,导以西。一表,降刚。三表,降■南。表于同导,降州刚。登历、降■二表,大人有司■田,义租,牧戎人、西宫襄、豆人虞丁、原贞、师人右相、小门人豸系、原人虞芊准、司工■孝嗣登父、鸿人有司刑丁、井一右五夫。子■大舍散田,司土■■司马兽墨、牧人司工京君、宰导父,散人子({小子}小为发,或云小子二字)■田戎、牧父、效栗人父,■之有司橐、州享、攸鬲、井散有司一夫。唯王九月亥十乙卯,大畀义祖旅誓曰,我孙付散人田器,有爽实。余有散人毋贷,则援千罚千。传■■。义且罪旅则誓。乃畀西宫襄。戎父誓曰,我戎父则誓。右幸图大王于豆祈宫东廷,右左执廖史子中鬲。”
  汉虑铜尺,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曲阜孔尚任著《铜尺考》,毕秋帆制军沅、阮芸台阁学元同编《山左金石志》,以此尺编入。尚任考云:“江都闵义行,博雅好古,所藏铜尺一,朱碧绣错,为赏鉴家所玩。予既得之,乃不敢以玩物蓄焉。古者黄钟、律历、疆每、冕服、圭璧、尊彝之属,皆取裁于尺。而周尺为准,自王制不讲,乡遂都鄙之间,各从其俗,于是布帛营造等尺,代异区分,遗法荡然,况礼乐之大者乎?此尺有文曰:‘虑篪铜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虑篪乃太原邑,建初则东汉章帝年号也(原注:按虑篪读卢夷,即今五台县)。考章帝时,冷道舜祠下(原注:按冷道在今永州府宁远县东,即春陵)。
  得玉律,以为尺,与周尺同,因铸为铜尺颁郡国,谓之汉官尺。此或其遗与?汉代去周末远,且《礼经》皆出汉儒,汉尺之存,即周尺之存也。闻之先王制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尺寸之度起。何休曰:“侧手为肤,按指知寸,布手知尺,此则尺之取诸身者也。《律历志》谓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此则尺之取诸物者也。指有长短,黍有巨细,每不相符,汉儒因有指黍二尺之辨。此尺取指取黍,固不能定,今以中指中节量之,适当一寸,无毫发差,及累黍试之,正足一百,何指与黍之偶符若此耶?广一寸,厚五分,重抵广法十八两,归之阙里,凡造礼乐器皆准之,准周尺也。”
  《周尺考》云:“虞书同律,度量衡,三代共之。至秦不师古,而后纷纶莫定,迨六朝割裂之馀,乃有大升、大两、长尺不等。当时调钟律,测晷景及冠冕礼制用小者,馀公私俱用大者。宋人考定制度,集古尺法为十五种,曰周尺,曰晋田父玉尺,曰梁表尺,曰汉官尺,曰魏尺,曰晋后尺,曰后魏前尺,曰中尺,曰后尺,曰东魏后尺,曰蔡邕铜篪尺,曰宋氏尺,曰隋水尺,曰杂尺,曰梁俗间尺,而必以周尺为之本,盖非周尺无以定诸尺之失。蔡邕《独断》曰:“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何以知其八寸为尺也?《王制》曰:“周尺八寸为步。”《司马法》曰:“一举足曰,篪三尺;两举足曰步,步六尺。”《仪礼注》:“武,迹也。中人之迹尺二寸。五武为步,步六尺。故《礼书》以周六尺四寸为步。”又《说文》云:“伸臂一寻八尺。”徐锴曰:“六尺曰寻”。
  《小尔雅》曰:“四尺为仞,倍曰寻。”包咸、郑康成皆以仞为七尺。应劭以为五尺六寸。《颜籀》曰:“八尺为仞,取人臂一寻语。为山九仞。”《释文》曰:“仞七尺,孟子掘井九仞。”注,仞八尺。然皆不越乎八与六之间,故《礼书》以周六尺四寸为寻。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十寸之尺六尺四寸,乃八寸之尺八尺也。两足步之如是,两手寻之亦如是。按《礼记》周尺郑注,周犹以十寸为尺,六国变法度,或言周尺八寸,然亦非也。所云周尺八寸者,盖以当时所用尺较周尺之长短,止当八寸,故云周尺八寸,而非但用八寸也。
  《考工记》于案言十有三寸,于镇圭言尺有二寸,则是周之长尺有十寸,周之短尺亦有十寸。文公《家礼》言古尺五寸五分,周尺七寸五分,则又以宋时布帛尺较之矣。郎瑛曰:周八寸为尺,秦比周七寸四分,前汉官尺比周一尺三分七毫,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与周同(原注:建初间,得周玉律,以为尺,谓之后汉官尺,疑非建武)。三国蜀、吴同周,魏比周一尺四寸七毫,后魏前尺比周一尺二寸七厘,中尺比周一尺二寸一分一厘,后尺比周一尺二寸八分一厘,晋田父玉尺(原注:《世说》田父于野中得周时玉尺)。
  与梁法又比周一尺七厘,后晋比周一尺六分二厘,宋、齐尺比周一尺六分四厘,梁表尺比周一尺二分,陈尺同,后晋、东魏比周一尺五寸八厘,市尺与后魏后尺同,隋开皇宫尺同上(市尺、官尺皆铁尺)。万宝常所造木尺,比周一尺一寸八分六厘(以前多铜为之,至此用木)。唐尺与古玉尺同(贞观中,武延秀为太常,得玉尺,以
  为奇玩,献而失之,其迹犹存,所定得六之五)。开元尺度以十寸为尺,尺二寸为大尺。五代世时短,多相应袭,志无考也。惟周王朴所定尺比周一尺二分有奇,及宋景表尺比周一尺六分有奇,胡瑗《乐书》黍尺比周一尺七分,司马光布帛尺比周一尺三寸四分。元尺传闻至长,志无考。明部定官尺,皆依《家礼》布帛尺,凡田每、布帛、营造所用悉同,虽南北稍有参差,然必以部定官尺为准。五尺为寻,十尺为丈,一百八十尺为一里;五尺为步,十尺为弓,二百四十步为一■每。
  兹建初铜尺,当明所用官尺七寸五分。明所用官尺,即宋布帛尺也。布帛尺比周一尺三寸四分,固知铜尺与周尺无二。周尺八寸为步,八尺为寻,今以铜尺较,止足六尺六寸五分。或者今人身短小,故步、寻较古减一尺。若用明官尺六尺为步、六尺为寻,而铜尺乃足八尺之数,若再分铜尺为八寸,更益八寸,则是古十寸尺当得六尺四寸之数。我朝丈田,稍增尺数,每尺加一寸,以明官尺五尺五寸为一步寻,而铜尺又当用七尺四寸矣。去古日远,遗法莫考,幸得汉铜尺与周尺相准,历代制度,了然无疑。因详书之,以俟后贤参考焉。”《周尺辨》云:世儒考制度皆本周尺,盖三代损益,惟周为详,本之是已。然亦何所得周尺而本之哉?或者皆臆说耳。
  宋潘时举注《家礼》曰:“程先生本往之制,取象甚精,可以为万世法。”然用其制者,多失其真,往往不考周尺之长短故也。盖周尺当今省尺七寸五分弱,而陈氏文集与温公《书仪》多误注为五寸五分弱。而所谓省尺者,亦莫知其为何尺,时举旧常质之晦庵先生。答云:“省尺乃是京尺,温公有图,所谓三司布帛尺者是也。”继从会稽司马侍郎家求得此图,其间有古尺数等,周尺居其右,三司布帛尺居其左。以周尺较之布帛尺,正是七寸五分弱,因图二尺长短,而著伊川之说于其旁,庶几用其制者,可以晓然无惑。予观《家礼》三尺图,各分十寸,为册幅所限,仅图尺形,而非尺准也。《会稽古尺图注》云:“当今省尺五寸五分弱。”
  《周尺图注》云:“当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弱,当浙尺八寸四分。”《三司布帛尺图注》云:“即是省尺,又名京尺,比上周尺更加三寸四分,当周尺一尺三寸四分,当浙尺一尺一寸二分。”盖司马公家有石刻本,故其说可据。今刻本已不可见,而世但以《家礼》所图为尺式,岂知乃尺形,非尺准也。如为尺准,何以短二寸五分之周尺,与长三寸五分之布帛尺式相等也?世儒纷纭傅会,止据《家礼》之尺形,予故知其皆臆断也。今既得建初铜尺与周尺同,周尺既定,何尺不定。因定曰建初铜尺与周尺同,当古尺一尺三寸六分,当汉末尺八寸,与唐开元尺同,当宋省尺七寸五分当宋浙尺八寸四分,当明部定官尺七寸五分弱,当今工匠尺七寸四分,当今裁尺六寸七分,当今量地官尺六寸六分,当今河北大布尺四寸七分。予之能定者,以有建初铜尺在也,设无之,此说亦臆矣。
  石阙汉画,一边为孔子见老子像及庖厨,一边为一力士持盾,一凤皇。本在宝应湖侧,汪容甫明经中移归,今在其家。
  唐人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缺其二,今存二,石在东隐庵。
  五代吴太祖杨行密女,年十六,适舒州刺史彭城刘公,生男女十二人,以顺义七年薨,年三十八,乾贞二年葬江都县兴宁乡嘉墅村,称长公主。闽县丞危德兴作《寻阳公主墓志》。时村农掘地得石,今藏原乌程令罗素心家。
  鹾商安氏,业盐扬州,刻孙过庭《书谱》数石,今陷康山草堂壁上。寺中苏文忠公《次韵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诗》,凡十韵。石刻在寺中,断仆已久,上有嘉靖辛丑蜀冈盛仪、万历己卯沔阳陈文烛二跋。康熙辛丑新城王文简公士正为司理时,访之,命僧陷旧石于方丈壁,次韵纪事,为《禅智唱和诗》。乾隆甲午,谢翰林启昆守扬州,翁阁学方纲托其访拓,且续唱和故事。
  丙申间,谢公与朱转运孝纯追和二首刻石,增构数楹,砌石于壁,和者数十家,为《续禅智唱和诗》一卷。翁阁学跋云:“苏伯固,名坚,镇江人,博学能诗,与文忠会于扬,李孝博亦自山阳守以治行拜广东提点刑狱,见《徐仲车节孝传》。孝博字淑升,而此迹作淑师,当以墨迹为正也。今此石本师字半泐。适门人张警堂铭以河南郡郏县亦有此诗石刻,拓以见寄,与此迹笔法正同,而其事特异。文忠晚居阳羡,疾不起,叔党兄弟得吉壤于汝州郏城之小峨嵋山,因葬焉。后人遂家于颍昌。事见晁以道所为墓志中。
  明末盗伐其冢柏,顺治三年秋,知县济南张石只笃行谒墓下,复为封树立碑。其夜梦一青衣曰:“东坡遣致谢。”问:“先生今何在?”曰:“在临汝,公至彼当相见。”是年七月,以事至汝州,有青衣叩门遗一卷,乃东坡墨迹《蜀冈送李孝博之岭南诗》,青衣忽不见。张异之,因命工摹泐于石,自为长歌记之。文简《池北偶谈》载其事,而今日之迹适合,岂非翰墨精灵,天假以缘者耶!第二句集作“老鹤方翳蝉”,墨迹作“初翳”,亦当以墨迹为正也。
  谢启昆,字蕴山,南康人。进士入翰林,出为扬州太守,扶养士气,主持风雅者数年。嗣升河库道,晋浙江按察使司、山西布政使司,文章经术为一时宗仰。著有《西魏书》,可补正魏收之阙。书之梗概,吾友凌仲子进士廷堪叙之最详。其词云:“南康谢蕴山先生撰《西魏书》二十四卷,凡纪一,表三,考四,传十二,载记一。既成,以示廷堪,命为后序。廷堪受而读之,终篇,乃作序曰:‘夫班、马以降,纪载迭兴;自宋逮元,史法渐失。
  主文辞者其弊或至于空疏,寄褒贬者厥咎遂邻于亻替妄,虽家自谓继龙门之轨,人自谓续麟经之笔,然求诸体例,寻其端委,罕有当焉。先生以金匮之才,历石渠之选,网罗放失于千数百载以上,编次事实于二十余年之中,有休文、伯起之明备,无子京、永叔之简陋。卷帙不广,条目悉具。编年纪月以经之,旁行斜上以纬之。详于因革损益,著其兴衰治乱,洵足以存南董之权度,为东观之规矩者矣。约举大纲,其善有六,载绎微旨,可得言焉。夫承祚以武王作纪,而孝献孱主,范史自升之;房乔以文帝系年,而高贵冲人,陈志自进之。
  良以帝系所关,义无漏略,未闻拓跋末造,附载于宇文;水运季朝,借垂于水德。而长安四主,竟乏专书,岂因有延寿总录之北朝,遂可置佛助就删之西国乎?是曰补阙,其善一也。宝符已禅于延康,志士犹尊章武,神器久移于天,后人尚右升元,何者?聊绍刘宗,延唐祚。况夫出帝俨存,清河遽立,永熙未改,天十遂元,然则抑彼邺下,扶兹关中,齐宝炬于天王,厕善见于列国,方之萧常、谢陛之表章西蜀,陆游、马令之纂辑南唐,孰短孰长,必能辨之。是曰存统,其善二也。至于仲达子上篇不见于当涂,献武文襄传不列于元魏,功业虽著,人臣以终,图讵膺,帝制乃亻替。按其时世,固有依违,揆诸史裁,宁云允协。
  于是除太祖之追美,而大书黑獭,削《唐纪》之溢称,直登孝虎。发古人未发之公,抉前史未抉之隐。是曰正名,其善三也。若乃卿士之设,悉仿《周官》;诏令所颁,咸规《大诰》。始祖配帝,聿崇郊祀之仪;属国来王,爰修聘勤之典。或同时所未遑,或前代所希有,讲明古礼,尤宜爱惜。而令狐乏志,湮堕良多。所幸者杜君卿典标八日,偶存棠溪之碎金;于志宁志贯五朝,间具昆山之片玉。裘集狐腋,冠聚鹬毛。是曰搜轶,其善四也。管幼安误收《国志》,本未仕曹;嵇叔夜滥入《晋书》,何尝臣马?又若齐社屋而叔朗西行,陈鼎迁而德章北面,而王仍存于河朔,袁宪莫摈于江右,凡此之类,更仆难终,徒丰其薛,未艮其限。故万纽效绩于荆襄,究非魏之勋旧;尉迟建功于庸蜀,自属周之臣子。但录其事,不载其人。是曰严戒,其善五也。毋邱、诸葛,魏室之荩臣;刘秉、袁粲,宋家之谊士。以及子勋举义,攸之勤王,衡其终始,都无可议。
  乃或以忠作叛,以顺就逆,皆是曲笔,岂为谠言。犹之孝武谋去疆臣,非为失德,而横谓斛斯椿为群小,王思政为谄佞,巧言乱其皂白,俗语流为丹青,不合不公,未足为训。今一洗之,概从其实。是曰辨诬,其善六也。因思六善,运厥三长,集简册之遗闻,阐古今之通论。其考纪象也,兼正光之推步,较天象而益精焉;其考疆域也,订大统之版图,较地形而更密焉;其考氏族也,厘代都之门望,较官氏而尤详焉;其封爵大事诸表也,则于《魏书》所未备者,取法于迁、固而加核焉。是书也,虽刘知几之苛于论世,必当首肯;郑渔仲之严以律人,亦为心折者矣。夫八代之书具存,南北之史复撰,宋景文之新书,洎刘句同著,薛子平之旧史,与欧阳并传。矧《绍统续志》,可辅范詹事之全书;《太素逸篇》,会入魏著作之阙卷。行见储于中秘,汇于上庠,夫岂柯奇纯之等所能望其肩背,王损仲之徒所能窥其堂户也哉。”
  沈云椒总宪初于蕴山太守官扬州时,尝与太守及寅和斋鹾使著、朱子颍转运游康山。园主江春求诗,总宪吟四绝句,传为盛事。诗云:“高兴眉公一起予,名园驻辔度行徐。振衣直上康山顶,十里扬州画不如。”(都转示余扬州全图,及登山四望,远近历历在眼,更觉然)“风流故事说当年,地志新收御府编。(康山载入《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主人书列堂楣)试听松涛声入细,为曾吹上琵琶弦。”“几层瘦石间疏棂,点缀秋英胜画屏。怪底主人清似鹤,日看双鹤对梳翎。”“射堂歌席一相娱,深夜留宾买玉壶。今夕灯光人影里,重教旧梦落西湖。”(鹾使昔在杭州,余时得过从,其尚衣署中“买春室”,余所题也)
  康熙乙巳,文简解司理任,七月,会诸名士祖道禅智寺硕拨方丈,是为《渔洋山人禅智唱和集》,又名《禅智别录》。文简有“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句,徐电发铣曰:“司理去日作江南数词,予曾于画舫白板上见之,似乐天忆西湖诸作。”
  邗沟大王庙在官河旁,正位为吴王夫差像,副位为汉吴王濞像。《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此今之运河自江入淮之道也。自茱萸湾通海陵、如皋、蟠溪,此吴王濞所开之河,今运盐道也。运道在《左传》称邗沟,《国语》称深沟,《吴越春秋》称为渠,《水经注》称干江,汉晋间称漕渠,或曰合渎渠,或曰山阳浊,隋称山阳渎,郡志称山阳沟。河名不一,徙复无常,郡县志乘,载而弗详。
  今按庙前之河,即唐宝历二年盐铁使王播奏,自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向东屈曲,取禅智寺桥,通旧官河,开凿一十九里之河也。是庙灵异,殿前石炉无顶,以香投之,即成灰烬,炉下一水窍,天雨积水不竭,有沙涨起水中,色如银。康熙间,居人辄借沙淘银,许愿缴还,乃获银。后借众还少,沙渐隐。今则有借元宝之风,以纸为钞,借一还十,主库道士守之,酬神销除。每岁春香火不绝,谓之财神胜会,连め而来,爆竹振喧,箫鼓竟夜。及归,各持红灯,上簇“送子财神”四金字,相沿成习。
  小五台在官河东岸,土阜隆起,为蜀冈伏脉处,如龙之昂角,御制诗有“伏龙知有角”句,又“土阜纵无奇,名与清凉配”句。上有五台寺,圣祖赐名香阜寺,又名香清梵扁,上赐“台麓化成”扁、“绀宇晴空翠岚浮蜀阜,祗林香霭禅月湛邗流”一联。寺由上方寺御道至高公渡,锁め为桥。过官河,东岸华表二,一曰华封献祝,一曰云蒸霞蔚。寺中门殿堂寝,制凡五楹,左右廊翼,百数十间。寺左宫门三楹,甬道上行殿三楹,乃坐落工程做法。是地本为大营,因天宁寺增建行宫,乃改是为坐落。复由东岸过渡,抵西岸高桥马头。御制诗注云:从香阜寺易轻舟,由新河直抵天宁门行宫。乃众商新开,既表敬公之心,且以工代赈,即此地也。
  黄金坝在府城西北,嘉靖《维扬志》谓为黄巾坝,久废。今在府城北高桥东,以蓄内河之水,土恶不能堤,故以薪代坝,上皆鱼市。郡城居江、淮之间,南则三江营,出鲥鱼,瓜洲深港出刀鱼,北则艾陵、甓社、邵伯诸湖,产鱼尤众。由官河乘风而下,城肆贩户于此交易。肆中一日三市,早挑、中挑、晚挑,皆沿湖诸村镇中人为之。村镇设行,渔户取鱼自行交易,挑者输于城中,其行若飞,或三四十里,多至六七十里,俄顷即至,以行之迟速分优劣。鳊鱼、白鱼、鲫鱼为上,鲤鱼、季花鱼、青鱼、黑鱼次之,鳊鱼、罗汉鱼为下,其苍鳊,勒鱼、红蓼鱼、鞋底鱼,则自海至也。蟹自湖至者为湖蟹,自淮至者为淮蟹,淮蟹大而味淡,湖蟹小而味厚,故品蟹者以湖蟹为胜。坝上设八鲜行,八鲜者,菱藕、芋、柿、虾、蟹、车、螯、萝卜。鱼另有行在城内。
  淮南鱼盐甲天下。黄金坝为郡城鲍鱼之肆,行有二,曰咸货,曰腌切。地居海滨,盐多人少,以盐渍鱼,纳有福室,糗乾成薨,载入郡城,谓之腌腊。船到上行,黑兹白鲦,委积尘封,黄鲞如宁波,海鲤如武昌。大者鲨,皮有珠文,肥甘可食,小者以竹贯,为乾成及,最小为银鱼。沿海拾蛏鲜者鲍之,不能鲍者干之,其肥在鼻。海鱼割其翼曰鱼翅,宅鱼割其肉曰宅蛇头,其裙曰宅皮。石首春产于江,秋产于海,故狼山以下人家,八月顿顿食黄鱼也。风干其
  宅曰膘,木经需之以联物者,取为甫曰责,以盐冰之曰腌鱼子,凡此皆行货也。行货半入于南货。业南货者多镇江人,京师称为南酒,所贩皆大江以南之产,又署其肆曰海味。
  高桥在城东北五里,嘉靖《维扬志》谓之上方砖桥。《漕河通志》云:改名北来桥,南北跨古邗沟,正统十二年,僧如募造。盖云上方砖桥者,以桥属之上方寺也;云北来桥者,以桥属之北来寺也。《漕河通志》改名注明僧如募造,则是僧为北来寺僧可知。国朝府志云今名高桥,故因之。
  新河古名市河,嘉靖《维扬志》云:在府治东二十步,由南水门至北水门,城外四围皆通舟。国朝府志云:市河自府城便益门外高桥运河口起,历保障河砚池口至南门外,出二道沟而接运河,又自便益门吊桥起,绕城东北。一从新城拱宸门水关至挹江门水关,出针桥而接运河,一从旧城北水关至南水关,出向水桥而东接运河。明嘉靖间,巡盐御史吴悌同、知府刘宗仁开浚,万历知府吴秀重浚,国朝知府金镇复浚,后又浚保障河以潴内河之水,皆今之所谓新河。御制诗注云:从香阜寺易轻舟由新河直抵天宁门行宫。今因之。是地新河,即自高桥至砚池之市河故道,辛未浚深,两岸设档点景,名其景曰“华祝迎恩”,故又谓之迎恩河。又此河旧为运草入城便道,故又谓之草河。河自高桥起,至迎恩亭下,分为二支,一支北去,出长春桥,入保障;一支南去,出鞠桥,抵北门。
  高桥马头在桥下,有义有弋,画舫集焉。御制诗云“画舫于斯易”即此地也。湖上有十二马头,小ザ大舸,皆属画舫,若园有家艇,寺有僧舟,屿有渡楫,及柴草粪水等船,十二马头弗收焉。迎恩桥俗名凤凰桥,桥距高桥二里,东西跨草河。国朝府志云:俗呼迎门桥,久圮,雍正五年,邑人陆时达重造。按嘉靖《维扬志》中宋三城、宋大城、明扬州府城隍三图,皆有迎恩桥。
  宋三城图是桥在大城内开明桥之下,小市桥之上,过小市出北门为夹城,出夹城为宝城,今小市桥在叶公桥之下,可知昔之迎恩桥当在叶公桥左右。又宋大城图迎恩小市二桥之东为寿宁街,街北有章武殿,寿宁街即今天宁寺后街,章武殿即在今建隆寺内。以此二者考之,则今之小市桥,与古之小市桥非二地,而古之迎恩桥当在今叶公桥左右,更无疑矣。又宋大城由南至北有五桥,为太平、通泗、开明、迎恩、小市,明城由南至北,亦有五桥,为新桥、太平、通泗、文津、开明,以此考明之于宋,城已南徙。南增新桥于城内,北割迎恩、小市二桥于城外,其小市桥,今昔非二地,而昔之迎恩当在叶公桥左右无疑矣。今建砖桥于高桥下,复名迎恩,亦存古之遗意也。
  “华祝迎恩”为八景之一。自高桥起至迎恩亭止,两岸排列档子,淮南北三十总商分工派段,恭设香亭,奏乐演戏,迎銮于此。档子之法,后背用板墙蒲包,山墙用花瓦,手卷山用堆砌包托,曲折层叠青绿太湖山石,杂以树木,如松、柳、梧桐、木日红、绣球、绿竹,分大中小三号,皆通景像生。工头用彩楼,香亭三间五座,三面飞檐,上铺各色琉璃竹瓦,龙沟凤滴,顶中一层用黄琉璃,彩楼用香瓜铜色竹瓦,或覆孔雀翎,或用毛,仰顶满糊细画,下铺,覆以各色绒毡,间用落地罩、单地罩、五屏风、插屏、戏屏、宝座、书案、天香几、迎手靠垫。
  两旁设绫锦绥络香仆,案上炉瓶五事,旁用地缸栽像生万年青、万寿蟠桃、九熟仙桃及佛手香橼盘景,架上各色博古器皿书籍。次之香棚,四隅植竹,上覆锦棚,棚上垂各色像生花果草虫,间以幡幢伞盖,多锦缎、纱绫、羽毛、大呢之属,饰以博古铜玉,中用三层台、二层台,平台三机四权,中实宾铁。每出一干,则生数节,巨细尺度必与根等,上缀孩童衬衣,红绫袄,丝绦缎靴,外扮文武戏文,运机而动。通景用音乐锣鼓,有细吹音乐、吹打十番、粗吹锣鼓之别,排列至迎恩亭,亭中云气往来,或化而为嘉禾瑞草,变而为云醴泉。御制诗云:“夹岸排当实厌闹,殷勤难却众诚殚。却从耕织图前过,衣食攸关为喜看。”
  高桥、迎恩桥,作法同。两崖石鲸兽,栏镂镌如玉,中流驾木贯铁纤连之。过桥亭雕檐峻宇,出没云霞,上可结驷,下可方舟。过此南去,有桥四,为小迎恩桥、小市桥、叶公桥、鞠桥,小迎恩桥、鞠桥皆砖桥,小市、叶公皆石桥,皆无过桥亭。
  自迎恩桥直行向西,有邗上农桑、杏花村舍、平冈艳雪、临水红霞四段,至长春桥而止。自迎恩桥少西南行,至北门桥止,为草河内支流,亦称草河。
  小迎恩桥在迎恩桥南,自是越小市桥、鞠桥,会于北护城市河,东岸有叶公坟、傍花村、毕园,西岸为北门外大街。扬州街道以临河者为下岸,如南北柳巷之街,西半临小秦淮,中北小街之路,东临城河,及此北门街路,西临草河,皆是。是街上岸有建隆寺、竹林寺、铁佛寺、龙光寺、灵鹫寺、碧天观、茶庵、木兰分院、天雷坛,下岸有醉白园酒楼、双虹楼茶肆。
  郡城以园胜。康熙间有八家花园,王洗马园即今舍利庵,卞园、员园在今小金山后方家园田内,贺园即今莲性寺东园,冶春园即今冶春诗社,南园即今九峰园,郑御史园即今影园,条园即今三贤祠。《梦香词》云“八座名园如画卷”是也。卞园传有王文简联云:“梅花岭畔三山月,宵市桥头一草堂。”
  小金山圆如伏釜,四围环水,远近十里中皆埋铁镬,古治水者以此压水,俗称李王锅。近称长春岭为小金山,与此小金山异。毕园在小金山后里许,门前用竹篱围大树数十株,厅事三楹,额曰“柳暗花明村舍”,方西畴联云:“洗桐拭竹倪元镇,较雨量晴唐子西。”厅后住房三楹,左廊有舫屋二三折在树间,右圃种桂,构方亭,李仙根书曰“瑶圃”。马曰毕园词云:“绿云间住栏杆外,似做出秋情态,病骨年来差健在。废池吹,野田方,著眼都如画。小山招隐寒香坠,雁落吴天数声碎,唤艇支筇惟我辈。碧摇蕉影,响分竹籁,幽思今朝最。”
  叶公坟,明刑部侍郎叶公相之墓也。墓后土阜,高十余丈,前临小迎恩河,右有石桥,土人称之为叶公桥。相传为骆驼地,其上石枋、石几、翁仲、马羊,陈列墓道。里人于清明时坟上放纸鸢,掷瓦砾于翁仲帽上,以卜幸获,谓之“飞”。重阳于此登高,浸以成俗。
  北郊蟠蟀,大于他处。土人有鸣秋者,善豢养,识草性,著《相虫谱》,题曰“鸣氏纯雄”。秋以此技受知于歙人汪氏,遂致富。
  傍花村居人多种菊,薜萝周匝,完若墙壁。南邻北,园种户植,连架接荫,生意各殊。花时填街绕陌,品水征茶。沈学子大成诗云:“杖藜城外去,一径入烟村。碧树平围野,黄花直到门。乱雅投屋背,老孛击篱根。寂寞深秋意,王蒙小笔存。”
  建隆寺,扬州八大刹之一。八刹,建隆、天宁、重宁、慧因、法净、高、静慧、福缘也。寺在宁寿街堂子巷,山门大殿后有章武殿,两庑有库庾庖沼,方丈有连理柏一株。宋时第寺之甲乙,建隆为巨,本朝已圮。乾隆乙丑,华山僧宗森开法重兴,歙人黄氏因感异梦,发愿建如旧规。庙已落成,欲于大殿书“大雄之殿”四字,字长丈许,以千金索曾贯之书,贯之弗许。布客某分四字书之,以“大”、“之”二字皆少笔,宜结体厚重,“雄”、“殿”二字多画,宜结体瘦劲,使各相称。书成合之,今之殿额是也。宗森字品木,姓张氏,海宁人。父嗣宁知有宿因,舍入安因寺为僧。既长,移主石塔寺,恭逢世宗开藏经馆,品木与焉。事竣求《龙藏》供奉寺中,乃入华山依方丈长老海公,留为首座。华山为律门祖庭,品木佐理内外,应接云水,海公倚毗得人。后来江北,乃至建隆为常住大律师,传徒复显。
  龙光寺在北门街顾家巷,圣祖赐“香台”二字额;竹林寺在北门街南古寿宁街,圣祖赐五言诗一幅,今二寺皆在重宁寺后。铁佛寺在堡城,本杨行密故宅,先为光孝院僧伽显化第二处。方丈内有梅三株,中一株兼三色,远近多红叶。诸暨陈洪绶字章侯,尝携妾净发往来看红叶,命写一枝悬帐中,指相示曰:“此扬州精华也。”后江春于寺西筑“秋集好声寮”别墅。僧古水,工于诗。寿安寺在大仪乡,谓之北寿安木兰分院,为城内石塔寺下院,竹柏最幽。僧诵苕,工于诗。
  碧天观在北门街,雍正间最盛。里人许庭芳修真于是,后为真人府法官。后楼存贮降伏鬼妖符火瓦罐极多,今已墟矣。每逢阴霾黑夜,居者时闻铙吹声自后楼出。山门墟地,危墙神像尚存,北门乞儿多宿其下。一日日中,归憩宿处,见诸神像瞳人炯炯,屡瞬不已,乞儿惊走。及晚,安宿如故。
  天雷坛在小金山后。初某祀吕祖甚虔,将立坛祈于吕祖,乩指今地使立之。某曰:“是地为菜园,污甚。”乩曰:“吾已遣五雷,将击之矣。”某遂营度今坛地,选吉开工。及期,雷自地出击之,声五,尽翻污泥为黄土,高七尺,居人买之,因名是坛为天雷。某居坛修炼,为罗天醮凡四十九日,时有白鹤二十四双蟠舞空中,继有元鹤四双飞来,蟠舞如白鹤状,良久,一鹤黄色,来悬于半空,移时乃去。阖郡士民见之,以为灵感所致,因作《降鹤图》,又制木鹤,状黄鹤之态。太守金葆咏其事,遂颜其坛曰“黄鹤飞来”。降鹤后,撒供物,中有时大彬砂壶,盖与口合,如胶漆不能开,摇之中有水声,斟之无点滴,数十年如一日。迨醮毕,天忽雷,击木鹤,说者谓木鹤俟醮满,辄能飞,以雷击,故不能飞。至今木鹤尚存,惟首能运动,以定时刻,子时首向外,午时首向内,因名曰“子午鹤”。
  灵鹫庵在碧天观后,向为天宁下院。旦和尚字贯豁,居是庵,工诗,与诗人朱友善,爱畜猫,与猫同寝数十年,一夜为猫噬死,庵遂废。
  浴池之风,开于邵伯镇之郭堂,后徐宁门外之张堂效之,城内张氏复于兴教寺效其制以相竞尚,由是四城内外皆然。如开明桥之小蓬莱,太平桥之白玉池,缺口门之螺丝结顶,徐宁门之陶堂,广储门之白沙泉,埂子上之小山园,北河下之清缨泉,东关之广陵涛,各极其盛。而城外则坛巷之顾堂,北门街之新丰泉最著。并以白石为池,方丈余,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娃池。贮衣之柜,环而列于厅事者为座箱,在两旁者为站箱。内通小室,谓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枝按摩,备极豪侈。男子亲迎前一夕入浴,动费数十金。除夕浴谓之“洗邋遢”,端午谓之“百草水”。
  北郊酒肆,自醉白园始,康熙间如野园、冶春社、七贤居、且停车之类,皆在虹桥。壶觞有限,不过游人小酌而已。后里人韩醉白于莲花埂构小山亭,游人多于其家聚饮,因呼之曰韩园。迨醉白死,北门街构食肆慕其名而书之,谓之“醉白园”。园之后门,居小迎恩河西岸,画舫多因之饮食焉。
  双虹楼,北门桥茶肆也。楼五楹,东壁开牖临河,可以眺远。吾乡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为业者。出金建造花园,或鬻故家大宅废园为之。楼台亭舍,花木竹石,杯盘匙箸,无不精美。辕门桥有二梅轩、蕙芳轩、集芳轩,教场有腕腋生香、文兰天香,埂子上有丰乐园,小东门有品陆轩,广储门有雨莲,琼花观巷有文杏园,万家园有四宜轩,花园巷有小方壶,皆城中荤茶肆之最盛者。天宁门之天福居,西门之绿天居,又素茶肆之最盛者。城外占湖山之胜,双虹楼为最。其点心各据一方之盛。双虹楼烧饼,开风气之先,有糖馅、肉馅、干菜馅、苋莱馅之分;宜兴丁四官开蕙芳、集芳,以糟窖馒头得名,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雨莲以春饼得名,文杏园以稍麦得名,谓之鬼蓬头,品陆轩以淮饺得名,小方壶以菜饺得名,各极其盛。而城内外小茶肆或为油镟饼,或为甑儿糕,或为松毛包子,茆檐荜门,每旦络绎不绝。
  自小迎恩桥至此为草河支流,在南则接城河为“城清梵”矣。(详见《城北录》)
  “邗上农桑”、“杏花村舍”二景,在迎恩河西。仿圣祖《耕织图》做法,封隈为岸,建仓房、饣盍饷桥、报丰祠。祠前击鼓吹豳台,左有砻房,右有浴蚕房、分箔房、绿叶亭。亭外桑阴郁郁,时闻斧声。树间建大起楼,楼下长廊至染色房、练丝房。房外为练池,池外有春及堂。堂右有嫘祖祠、经丝房、听机楼。楼后有东织房、纺丝房。房外板桥二三折,至西织房、成衣房,接献功楼。自此以南,一片丹碧,塞破烟雾,尽在长春桥外矣。
  西岸矮屋比栉,屋前地平如掌,辘轴参横,草居雾宿,豚栅鸡栖,绕屋左右。闲田数顷,农具齐发,水车四起,地力不行,秧针刺出。鸡头菱角,熟于池沼。葭苍然,远浦明灭。打谷之歌,盈于四野。山妻稚子,是任是负。其瓴瓦亡木}广留,屹如山立者,仓房也。集唐人句为对联云:“厂敖庾千箱在(薛存诚),芳华二月初(赵冬曦)。”集句始于卢雅雨转运见曾征金棕亭博士兆燕集唐人句为园亭对联,亦间用晋宋人句。
  报丰祠以祀先世之始耕者。殿前后三楹,庑殿各二。联云:“息飨报嘉瑞(颜延年),膏泽多丰年(曹植)。”祠外建戏台,颜曰“击鼓吹豳”,土人报功演剧在于是。联云:“川原通霁色(皇甫冉),箫鼓赛田神(王维)。”
  砻房,舂、揄、簸、蹂地也。联云:“岸端白云宿(何逊),”“屋上春鸠鸣(王维)。邗上农桑”止于此。
  “杏花村舍”自浴蚕房始,河至此愈曲愈幽,鸥鹭往来,清风泛于樽俎,高柳映人家,奇松衬楼阁。由砻房屋角至浴蚕房。联云:“金屋瑶筐开宝胜(崔日用),小桥流水接平沙(刘兼)。过此有小水口,上覆板桥,过桥至绿桑亭,堤随河转,屋亦西斜,为分箔房。联云:“树影悠悠花悄悄(曹唐),罗衫曳曳绣重重(王建)。”大起楼接于分箔房尾,竹木护村,邱园自适,巅风作力,披闼而入。联云:“碧树红花相掩映(慈恩寺仙),天香瑞彩合(温庭筠)。”
  蜀冈诸山之水,细流萦折,潜出曲港,宣泄归河。大起楼南,以池分之,千丝万缕,五色陆离,皆从此出,谓之练池。池之东西,以廊绕之,东绕于染色房止。联云:“染就江南春水色(白居易),结成罗帐连心花(青童)。西绕于练丝房止。联云:“旧丝沉水如云影(李质),笼竹和烟滴露梢(杜甫)。”江南染房,盛于苏州。扬州染色,以小东门街戴家为最,如红有淮安红,本苏州赤草所染,淮安湖嘴布肆专鬻此种,故得名。桃红、银红、靠红、粉红、肉红,即韶州退红之属。紫有大紫、玫瑰紫、茄花紫,即古之油紫、北紫之属。白有漂白、月白。
  黄有嫩黄,如桑初生,杏黄、江黄即丹黄,亦曰缇,为古兵服,蛾黄如蚕欲老。青有红青,为青赤色,一曰鸦青,金青古皂隶色,元青元在纟取缁之间,合青则为冥色,虾青青白色,沔阳青以地名,如淮安红之类。佛头青即深青,太师青即宋染色小缸青,以其店之缸名也。绿有官绿、油绿、葡萄绿、婆绿、葱根绿、鹦哥绿。蓝有潮蓝,以潮州得名。睢蓝以睢宁染得名,翠蓝昔人谓翠非色,或云即雀头三蓝。《通志》云:蓝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浅碧,槐蓝染青,谓之三蓝。
  黄黑色则曰茶褐,古父老褐衣,今误作茶叶。深黄赤色曰驼茸,深青紫色曰古铜,紫黑色曰火薰,白绿色曰余白,浅红白色曰出炉银,浅黄白色曰密合,深紫绿色曰藕合,红多黑少曰红综,黑多红少曰黑综,二者皆紫类。紫绿色曰枯灰,浅者曰朱墨,外此如茄花、兰花、栗色、绒色,其类不一。元滋素液,赤草红花,合成市未,经纬艳异,凡此美名,皆吾乡物产也。练池以西,河形又曲,岸上建春及堂,四面种老杏数十株,铁干拳而拥肿飞动。联云:“夕阳杨柳岸(李父),微雨杏花村(李浑)。”
  嫘祖祠,祀马头娘也。联云:“明堂灵响期昭应(王昌龄),桑叶扶疏问日华(曹唐)。”昔传嫘为黄帝正妃,又作雷,为雷祖次妃,皆不可考。
  祠右沼堤种竹,竹后长廊数丈,廊竟,横置小舍三间,为经丝房,经机所持丝也。联云:“软疏罗共萧屑(温庭筠),霏红沓翠晚氛氲(孟浩然)。”屋右接听机楼。联云:“绣户夜攒红烛市(韦庄)。缫丝声隔竹篱间(项斯)。”
  楼台疏处栽桑树数百株,浓绿荫坂,下多野水,分流注沼。沼旁为纺丝房,与经丝房对,居其右。织房十余间,以东西分。东织房联云:“露气暗联青桂色(李商隐),天孙为织锦云裳(苏轼)。”西织房联云:“花须柳眼如无赖(李商隐),蕊乱云浓相间深(温庭筠)。”
  成衣房十余间,纺砖刀尺,声声相闻。联云:“越罗蜀锦金粟尺(杜甫),宝殿香娥翡翠裙(戎昱)。”
  献功楼五楹。联云:“青筐叶盖蚕应老(温庭筠),剪彩花时燕始飞(刘宪)。”
  “杏花村舍”止于此,平时园墙版屋,尽皆撤去。居人固不事织,惟蒲渔菱芡是利,间亦放鸭为生。近年村树渐老,长堤草秀,楼影入湖,斜阳更远,楼台疏处,野趣甚饶也。是地为“临水红霞”之对岸,稍南则长春桥矣。
  “平冈艳雪”在“邗上农桑”之对岸,“临水红霞”之后路。迎恩河至此,水局益大,夏月浦荷作花,出叶尺许,闹红一舸,盘旋数十折,总不出里桥外桥中。其上构清韵轩,前后两层,粉垣四周,修竹夹径,为园丁所居。山地种蔬,水乡捕鱼,采莲踏藕,生计不穷。余每爱此地人家,本色清言,寻常茶饭,绝俗离世,令人怃然。
  自清韵轩后,梁空磴险,山径峭拔,游人有攀跻偃偻之难。有艳雪亭,联云:“苔染浑成绮(皮日休),春生即有花(马戴)。”
  水心亭在艳雪亭之侧,筑土为堵,一溪绕屋。联云:“杨柳风来潮未落(赵嘏),梧桐叶下雁初飞(杜牧)。”
  “渔舟小屋”居“平冈艳雪”之末,湖上梅花以此地为胜,盖其枝枝临水,得疏影横斜之态。集杜联云:“水深鱼极乐,云在意俱迟。”再南为“临水红霞”。
  ●卷二
  ◎草河录下
  “临水红霞”即桃花庵,在长春桥西。野树成林,溪毛碍桨,茅屋三四间在松楸中,其旁厝屋鳞次,植桃树数百株,半藏于丹楼翠阁,倏隐倏见。前有屿,上结茅亭,额曰“螺亭”。亭南有板桥接入穆如亭。亭北砌石为阶,坊表插天,额曰“临水红霞”。折南为桃花庵,大门三楹,门内大殿三楹,殿后飞霞楼三楹,楼左为见悟堂,堂后小楼又三楹,为僧舍,庵之檀越柴宾臣延江宁僧道存居之。
  楼右小廊开圆门,门外穿太湖石入厅事,复三楹,额曰“千树红霞”,庵中呼之为红霞厅。迤东曲廊数折,两亭浮水,小桥通之。再东曰桐轩,右为舫屋。又过桥入东为枕流亭。穿曲廊,得小室,曰“临流映壑”。室外无限烟水,而平冈又云起矣。平冈为古“平冈秋望”之遗阜,北郊土厚,任其自然增累成冈,间载盘礴大石。石隙小路横出,冈硗中断,盘行萦曲,继以木栈,倚石排空,周环而上。溪河绕其下,愈绕愈曲。岸上多梅树,花时如雪,故庵后名“平冈艳雪”。
  桃花庵僻处长春桥内,过桥沿小溪河边折入山径,ゃや难行。小澳夹两陵间,屿亦分而为两,左右有螺亭、穆如亭。屿竟,琢石为阶,庵门额为朱思堂转运所书。溪水到门,可以欹身汲流漱齿,中多水鸟,白毛初满,时得人稀水深之乐。
  湖上园亭,皆有花园,为莳花之地。桃花庵花园在大门大殿阶下。养花人谓之花匠,莳养盆景,蓄短松、矮杨、杉、柏、梅、柳之属。海桐、黄杨、虎刺以小为最,花则月季、丛菊为最,冬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以备正月园亭之用。盆以景德窑、宜兴土、高资石为上等。种树多寄生,剪丫除肄,根枝盘曲而有环抱之势。其下养苔如针,点以小石,谓之花树点景。又江南石工以高资盆增土叠小山数寸,多黄石、宣石、太湖、灵璧之属,有有山,有罅有杠,蓄水作小瀑布倾泻危溜。其下空处有沼,畜小鱼游泳嚅,谓之山水点景。
  大殿供大悲佛,四围红阑。殿前右楹门构靠山廊,廊外多竹,夏可忘暑。殿后檐左楹山墙门外为茶室,通僧厨。
  飞霞楼在大殿后一层,楼前老桂四株,绣球二株,秋间多白海棠、白凤仙花。联云:“四野绿云笼稼穑(杜荀鹤),九春风景足林泉(薛稷)。”
  红霞厅面河,后倚石壁,多牡丹。厅内开东西牖,东牖外多竹,西牖外凌霄花附枯木上,婆娑作荫。夏间池荷盛开,园丁踏藕来者,时自牖上送入。厅前多古树,有拿云攫石之势,树间一桁河路,横穿而来。河外对岸,平原如掌,直接蜀冈三峰。白塔红庙,朱楼粉郭,了在目前。
  见悟堂在飞霞之左。联云:“花药绕方丈(常建),清流涌坐隅(元结)。”是堂为庵僧方丈。僧道存,字石庄,上元人,剃染江宁承恩寺。莲香社因湖上建三贤祠,延石庄为住持。迨石庄为淮阴湛真寺方丈,以三贤祠付其徒竹堂。迨石庄卸湛真寺徙是庵,遂迎三贤神主于庵之桐轩。其时竹堂亦下世。自是三贤祠复为筱园,石庄则独居是庵矣。石庄工画,善吹洞箫,其徒西崖、竹堂、古涛,皆工画,自是庵以画传。竹堂兼工刻竹根图书,与潘老桐齐名。孙甘亭,画如其师,诗人朱与之善。甘亭之徒善田,字小石,善弹琴,工画侧柏树。竹堂以上,皆上元人,甘亭以下,皆扬州人,因莲香社为石庄祖堂,故令其裔开爽居之。
  见悟堂后楼,额曰“莲香阁”,石庄自署名也。阁为石庄所居,所蓄玩好有三,一大笔筒倒署摺叠扇数百柄,皆故人赠答,积自六七十年;一紫竹箫,长二尺一寸,九节五孔,周栎园亮工题曰“虞帝制音,王褒作赋,仲谦取材,乃为独步”;一瘿瓢细毛如拳发,滑泽如秋水,色如紫糖,圆如明月,不在蒋若柳《椰经》诸品之下。
  是地多鬼狐,庵中道人尝见对岸牌楼彳亍而行,又见女子半身在水,忽有吠犬出竹中,遂失所在。又一夕有二犬嬉于岸,一物如犬而黑色,口中似火焰,长尺许,立噙二犬去。又张筠谷尝乘月立桥上,闻异香,有女子七八辈,皆美姿,互作谐语,喧笑过桥,渐行渐远,影如淡墨。黄秋平《庵中夜坐》诗云:“黄狐拜月四更时,萤火光青乌绕枝。世上可怜白日短,输他鬼唱鲍家诗。”
  壬子除夕石庄死。死之前一夕,毕园居人见师衣白袷衣,桐帽棕鞋,手拄方竹杖,往茱萸湾大路去,呼之不应,忽忆师已病半月矣。白是草河人家皆卜师将西归。师在日蓄一猫,及师死,卧遗舄中,七日不食而毙。甘亭葬之庵后门外,呼之曰“义猫坟”。是年正月十五夜,一船自长春桥来,撒幔无客,惟一人立船尾摇橹而行,至则师也。庵中人见之,跪哭不忍视,而款乃直下,神色自若,无顾盼意。是日,承恩寺大殿作上元会,一僧见师立二山门,托其寄信莲香社僧开爽,令其出,出则杳无人焉。
  城中叶含青秀才逢恩,于六月中病垂死,恍惚至万山中,扶头软脚,百体不快,忽遇师携手至塔庙深处,身如御风,入一草堂,额上有十一字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竹。”由堂入禅房,又有额,上书“空空如也”四字。两旁联句云:“溪声闲处安诗几,山翠浓中置画床。”其下几榻笔砚,宛然如旧游。与之语旧事移时,甚畅。含青作诗云:“拄杖寻诗扣竹关,雨余青拥一房山。此间真是神仙地,乞坐蒲团不欲还。”师和诗曰:“结屋松门不闭关,也留风月也留山。君家本有逍遥地,莫谩勾留且自还。”促之行,送至山下,一揖而觉,病遂霍然失体矣。
  石庄画以查二瞻为师,所与交皆名家,惟不善作书,故凡题识皆所交书家代作,于是僧窝而为书画舫矣。扬州书画家极多,兼之过客往来,代不乏人。考之志乘,书画无专门,皆附入方伎部。而康熙府县志所载不过数人,雍正县志得十三人,较前略多。迨甘泉分县修志,得六十六人,而国朝画家不过十四人,皆扬州土著,书家不过三人,则其遗失多矣。兹自国初迄今各名家,先画后书,附录于此,至曾馆于各工商家者,则另附录于诸园亭之后。
  孙兰,江都人。工书画,精于天文,诗学深邃,著《舆地隅说》四卷。其友毕锐,为武弁,工画山水。
  徐又陵,字坦庵,画花卉有天趣,工诗词制曲,有《坦庵六种》,又著《蜗亭杂记》、《青白眼》诸书。
  宗元鼎,字定九,号梅岑,别号小香居士,又号卖花老人。工画着色山水。
  施原,工山水。晚居北湖,性好驴,蓄驴数十,凡有客至,与客骑驴谈论,田间道左,謦咳风生。因画驴,成神品,谓之施驴儿。
  李寅,字白也,江都人。与萧灵曦齐名,画《桃花杨柳图》,称神品,载在县志。
  汤禾,字秋颖,江都人。工花卉。点染得生趣,谓可参赵昌名笔,曾绘《阜寺菩提树图》进呈,载县志。
  唐志契,扬州人。精绘事,兴寄所托,便赍粮游名山大川,经月坐卧其下,故画笔萧散清远,有元人风。著《绘事微言》。弟志尹,花鸟得吕纪、王偕之传,时称二唐。事载《江南通志》。
  宗灏,字开先,江都人。工山水,见《历代画家姓氏韵编》。
  朱珏,字二玉,江都人。工人物、山水、花草,见《画法纪事》。
  李翊如,字祚铬,江都人。工山水,见《历代画家姓氏韵编》。
  张,字子雨,广陵人。工人物、山水、花鸟,见《画法纪年》。
  桑豸,字楚执,扬州人。工山水,见《历代画家姓氏韵编》。
  王玺,字鹤里,扬州人。工山水兰石,见《历代画家姓氏韵编》。
  萧晨,字灵曦,江都人。以人物擅长,神理具足,不屑屑于步趋前人。诗在倪、黄之间。
  胡春生,字夏昌,一字赤岸。工水墨山水,寸轴万里,烟云变态,随手出没。载县志。
  马骧,江西人。工山水,有元人矩,为扬州清军同知。载在侯肩复《画征录》。
  王云,字汉藻,扬州人。工笔楼阁学小李将军,以宋冢宰荦荐,待诏画苑,比之阎立本丹青云。
  赵有彬,字岷江,扬州生员。工书画,与龚半千、查二瞻齐名。
  禹之鼎,字上吉,号慎斋,江都人。工人物,幼师蓝瑛,后出入宋元,遂成一家。写真多白描,不袭公麟之旧,而用吴生兰叶法,两颧微用脂晕之,娟媚古雅,曾为泽州相国写《水亭玩鹅图》。康熙中,授鸿胪寺序班,遂归洞庭,朱竹有送之出都诗。
  颠道人,江宁人,流寓扬州。善饮酒,醉后作画,任意挥洒,山水花卉,皆有奇趣。
  释道济,字石涛,号大涤子,又号清湘陈人,又号瞎尊者,又号苦瓜和尚。工山水、花卉,任意挥洒,云气进出。兼工垒石,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余氏万石园出道济手,至今称胜迹。次之张南垣所垒“白沙翠竹”、“江村石壁”,皆传诵一时。若近今仇好石垒怡性堂“宣石山”,淮安董道士垒“九狮山”,亦藉藉人口。至若西山王天於、张国泰诸人,直是石工而已。
  江都文命时,工画兰,以羊毫笔蘸墨写之,佐以竹石。自言与可后无传人,至己而尽得其法。性孤傲,隐于湖中,故传之不远。《画征录》以文命时之兰,比吴秋声之竹,黄筠庵之石。云三家之法会而通之,足成一家,未深知文兰者也。命时传于子秋陵,秋陵传于其甥焦润,润之后盖无传焉。
  虞沅,字畹之,江都人。工花卉、翎毛,勾染工整得法。
  查士标,字二瞻,号梅壑散人。与华亭同干支,又号后乙卯生,休宁人,居江都。性迂,家多古铜器及宋元人真迹。书法华亭,画初学倪高士,后参以梅花道人、董文敏,与孙逸、汪之端、释洪仁称四家。延王石谷至其家,乞泼墨作云西、云林、大痴、仲圭四家笔法,盖有所取资也。晚年不远姬侍,晚起最迟,凡应酬临池,挥洒必于深夜,不以为苦,而笔更超迈,真窥元人之奥。作《狮子林册》,宋漫堂宝之,为立传并序其诗。年八十四,葬山麓。死后百年,查观察淳访其墓,为之封树焉。
  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初学仇十洲,中年得无名氏临古人画,遂大进。
  张宗苍,字默存,一字墨岑,号篁村,吴县人。山水出黄尊古之门,以画供奉内庭。
  蔡嘉,字松原,丹阳人。花卉、山石、翎毛称逸品,予尝于黄园观所画扇面《豆棚闲话图》,村落溪山,茅屋里舍,人物须眉,神理具足。
  鲍楷,字端人,号棠村,又号去邪子,嘉兴人,迁居扬州。少工花草,师法南田,后客沈凡民署。画山水不用稿,疏朗秀润,得古人意。
  孙人俊,字瑶原,江宁人。以画驴得名,山水学巨然,画古树皴染得古人法则。
  熊维熊,字伟男,岁贡生,一岁七试皆第一,王文简特置国士之目。工诗画,著《瓜洲贞烈志》。
  丁裕,字文华,号石门。工花卉,与禹之鼎齐名,吴云从之学。子芳字芳杜,以时文见知于陆麟度师,为名诸生;览字苇江,号旷亭,皆工画。
  方士庶,字洵远,号小师,歙县人。时年画山水,运笔构思,天机迅发,中年受学于黄尊古,气韵骀宕,有出尘之目。年未五十而死。门人黄溱,字正川,号山翟,徐柱字桐立,号南山樵人,皆小师嫡派。
  高翔,字凤冈,号西唐,甘泉人。善山水。高甲,字干亭,风冈之侄,善花卉,尤工八分。
  汪士慎,字近人。工八分,书画花卉与张乙僧、金甬戈齐名。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人。进士。兰、竹、石称三绝。工隶书,后以隶楷相参,自成一派。关帝庙道士吴雨田从之学字,可以乱真。
  李{艹勉},字啸村,上江人。工花卉、翎毛,来扬州居贺园。
  李单,字宗扬,号复堂。兴化孝廉,官知县。花鸟学林良,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而得天趣。往来扬州,与贺吴村友善。其时陈撰字楞山,写生与单齐名。陈馥字松亭、戴礼字石屏,皆从学焉。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仁和人。从事于画,涉古即古,脱画家之习。画竹师竹石老人,号稽留山民。画梅师白玉螗,号昔耶居士。画马自谓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画佛像,号心出家粥饭僧。花木奇柯异叶,设色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而托为贝多龙窠之类。
  黄慎,字躬懋,号瘿瓢,福建人。师上官周,为工笔人物。久寓扬州,晚年以粗笔画仙佛,径丈许,其工笔不可多得也。题句法二王草书。
  汪师虞,字樵水,湖北人。画牡丹,称逸品。其徒陶鼎,字立亭,扬州人,亦称画中能品。
  奚冈,字铁生,浙江钱塘人。往来扬州,画山水得唐宋人笔意。
  丹阳蒋璋,字铁琴,居扬州。画大幅人物,与瘿瓢齐名,尤工指头。善歌,城中唱口宗之,谓蒋派。又呼之为蒋胯子。
  伊龄阿,字精一,满洲人。官侍郎。书学孙过庭,工诗,画法梅花道人。巡盐两淮时,于扇面画梅花兰竹,称逸品,至今勒于石。
  钱塘康涛,字石舟,号天笃山人,又号莲蕊峰头不朽人,又号茅心老人。画山水、花卉、翎毛,工白描,善书法。
  汪元麟,字石恬,休宁进士。山水法梅道人,以画《长堤春柳图》得名。
  汪涤崖,歙县人。画学大痴,尝画《黄山图》于法净寺之平楼。
  吴{鹿吝},字栗园,歙县人。山水学黄子久,生平有古君子风。居扬州汪贻士家,其家有饶州景德镇土窑产秘色器,与唐熊年三窑并称,谓之吴窑。
  仲鹤庆,字松岚,泰州进士。画有生气,书卷盎然。团时根、宫国苞、李顽石,并泰州人,俱工诗画。
  汤密,字入林,通州人。工诗画,墨竹法文与可,号个中人。
  江都张杰,字柯亭,工花卉。洪承祖,字林士,号紫霞山人,画学恽南田。项佩鱼,字孔亭,山水、花卉皆精致。
  谢野臣,字庭逸,其先世河南郏州人,徙家于宜兴,为匡山隐者毛乾乾之婿。明天文历算之学,与宣城梅文鼎、吴江王夤旭同时,在扬州主汪氏。著《推步全仪》,以铜为之,凡勾股弧矢之微,靡不毕具。画龙最神。时周寻字锟来亦画龙,知不能居其右,乃用红金衬墨,遂成恶状。子身灌,字晓山,山水多着色,为世所称。性尤精巧,北郊工段档子用蒲包山石,为晓山所创。久居扬州,死于文选楼。生平尝蓄石琴,有声铿然。又六合砚为唐人物,皆终身随之,未尝顷刻离也。
  方元鹿,号竹楼,仪征人。工诗词,书法二王,画竹学东坡,有《虹桥春泛图》。
  王涛,字素行,江南人,移家扬州。画着色花卉、翎毛,有元人笔意。
  张士教,字石民,号宣传,临潼人,家扬州。画法得华秋岳一派。
  年汝邻,字寄涛,号瘦生,顺天人,居扬州。画山水好仿古人,若荣邱、北苑诸派,临之颇能得其形似。
  张赐宁,字桂岩,北平人。作人物、山水多不依旧法,唯以气韵过人。着色花卉,独称绝技。牛培,字因之,天津人,从之学画,大有师法。
  余栋,字栋木,长洲人。工画,仿王石谷,惜其时为小师道人所掩。
  管希宁,字平原,江都人。工诗画,笔墨雅淡,极尽山林之变,不苟作。兼长于医。年五十无子。妻素有贤誉,早死,死之日发其笥获白金五十,遗书一封,以此金为买妾之资。平原晚年与洪疏谷订为忘年友,平原殁,丧葬之事,疏谷任之,韦书城进士为作墓志铭,序其诗集行于世。
  罗聘,字两峰,号花之寺僧。初学金寿门梅花,后仿古仙佛画法,有《鬼趣图》,为世所称。妻方白莲,子允绍、允缵,俱工画。
  释方珍,字席隐,号小山,居城中地藏庵。工诗画,陈古渔《所知集》中,谓其作画不让古人。
  周瓒,字采岩,吴县人。少学花卉。既成,学界画白描人物,而大幅工笔山水,出奇无穷,遂成名家。兄兰坡,精于医。
  孔继干,字樗谷,曲阜人。工画墨梅,官江都县知县。
  王正,字端肃,江都闺秀。善画花草,布置工稳。能诗,受知于徐大宗伯倬,后入都,马相国齐延之教其女。
  传真为画家一派,《西京杂记》载毛延寿、陈敞诸人,晋顾长康传神阿堵,皆其技也。陶九成《辍耕录》载其法而未详。丹阳丁皋,字鹤洲,居甘泉,精于是技,撰《传真心领》二卷。分三停五部,先从匡廓画起,以为肖与否,皆系于是。次及阴阳虚实之法,次及天庭两颧,目光海口,鼻准眉耳,各有定法。部位定,次及染法,次及上血色法,终之以提神。又申言旁侧俯仰之理,及誊法朽法,皆备焉。卢雅雨转运为之叙云:“画像之兴,由来尚矣。伊尹从汤,言素王九王之事,皆图画其形。高宗梦傅说,使百工写其形,旁求天下。
  孔子观乎明堂,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有周公相成王朝诸侯之图。其在于汉,则自六经诸子,贤士列女,以及问礼讲学,皆有图,凡以广见闻,垂鉴诫,用意自深远也。惟人子之肖其父母也,未详所始。然古者祭必有尸,尸废则画像兴。人子之情,有所必至。特以时代之遥,春秋之隔,几筵榱桷之间,聚其精神以求其嗜欲,发其慨闻ㄊ见之思,其事诚不可苟,而其术尤岂易言者哉。古传画学,众体各有师法,而肖像无专门,亦未有勒成一书者,不可谓非艺林之缺事也。丹阳丁君鹤洲,世传其业,运思落墨,直臻神解,随人之妍媸老少,偏侧反正,并其喜怒哀乐皆传之。近为余绘十二图,图各有景,见者惊叹,以为须眉毕肖,而神色舒肃,悉与景会。
  余固疑丁君之有天授,非学力所能到。而丁君曰:‘不然,是固有法也。法可以言传,而法外之意,必由心领。’因出其《传真心领》一书示余,并乞余为之序。其书凡二十余篇,曰部位,曰起稿,曰心法,曰阴阳虚实,曰天庭,曰鼻,曰两颧地角,曰眼光,曰海口,曰眉,曰须,曰耳,曰染法,曰面色,曰气血,曰提神,曰旁背俯仰,曰誊像,曰笔墨,曰纸,曰绢,曰择室。凡者不惜言之详意之尽,法传而法外之意与之俱传,信从来未有之书也。学者得以矩,参以会悟,破除俗师相传之陋,以上窥唐虞三代以来不传之秘钥,而仁人孝子亦不自觉而油然生其尊祖敬宗之心。则是书所关,良非浅鲜,岂特画像一家之学已哉。”鹤洲子以诚,字义门,传父业亦能精肖,四方来求者,远至数千里。某宠姬病,延之肖形,十余日改易六七次,姬视之,皆曰不肖,义门自视所画,则肖之极矣。
  明日至,不摹其形,自为绝色女子,姬笑曰肖矣。君真解人也。义门善弈,书法效董香光,间为诗亦清雅有致。撰《续心领》四卷,论朽染之法尤详,虽不知画人阅之,可以肖像也。任世礼,字汉修,与鹤洲交,得闻其法,摹之二十年,画合其旨。性豪侠,善弹琴,工时曲。又有蒋文波者,写生次于义门。海州吴焯,字俊三,写生兼工山水人物,皆画之能肖。盖是技以肖为工,不肖无足论也。义门之徒涂冬,居小秦淮,凡妓之来者,涂必摹其形,不下百数十人矣。人之短视者多带眼镜,除之则面必变,涂能画短视不带眼镜而能肖,其技亦巧矣。又梁师武与义门交,善画花卉翎毛,尤工写生。
  陆鼎,字铁箫,长洲人,放翁先生之裔。工诗画,山水花卉翎毛,有宋元气韵。
  方嵩,字峙泉,号桐庵,徽州歙县人。工山水大幅,小师老人不能出其右。家资巨万,好画不治生业,遂贫无立锥。其族仕煌,字又辉,号晴岩,名诸生,工小楷。
  吴嘉谟,字虞三,号蕙轩,如皋人。工兰竹,书法《圣教序》。为人磊落有奇气,尝游京师,书画与朱野云齐名。后归扬州,主蔡志蕙家,与之友善。志蕙字艾山,善画兰竹。
  汪鸣珂,字瑶圃,吴江人。工书画,官知州。
  袁慰祖,字竹室,长洲人。工诗画,山水有王石谷之风。
  胡量,字眉峰,长洲人。工诗画,山水为毛绣亭后一人,王述庵司寇深契之。
  黄恩长,字宗易,号苍雅,长洲人。工花卉。
  徐午,字芝田,扬州举人。工山水,中年自成一家,有宋元人气味。
  钱东,字玉鱼,嘉兴人。画以花卉为最,工诗词。
  朱ピ,字丙南,杭州人。画花卉山水,尤工梅花。
  扬州闺秀吴政肃,字静娴,工山水,笔力老健,风神简古,有《秋山读书图》。张因,字净因,工诗画,花卉翎毛,称逸品。
  朱涟,字若贤,扬州人。工花卉翎毛,亦时画美人。
  萧椿,江都举人,以画传。
  潘恭寿,丹徒人。工山水花卉人物,每画必王梦楼题之。
  张焯,字筠谷,淮安人。工花卉,精于小楷,石庄延之教其徒。
  倪名灿,甘泉人。工笔人物,人呼之为小倪。
  施胖子,山阴人。始从继父学写真,兼画美人。居扬州小秦淮客寓,凡求其画美人者,长则丈许,小至半寸,皆酬以三十金,谓之施美人。同时杨良,字白眉,工画驴,一驴换牛肉一斤,谓之杨驴子。
  邹若泉,善画人物山水,以画兴教寺万佛楼壁五百应真得名。
  张恕,字近仁,工泰西画法,自近而远,由大及小,毫厘皆准法则,虽泰西人无能出其右。
  叶弥广,字博之,江都贡士,工书。谭宗,字公子,余姚人,客扬州,善书。宋曹,字彬臣,号射陵,盐城中书,善书。《甘泉县志》所录书家,此三人耳。
  汪楫,字舟次,江都人。书法以骨胜,有杨凝式、米芾之神。举博学鸿词,授捡讨,充封琉球正使,为其国王书殿榜,纵笔为擘窠大书,王惊以为神。著《琉球使录》。
  高承爵,三韩人,善擘窠书。为扬州太守,民人爱慕,每岁暮,乡民求书福字以为瑞。一民伺太守出,持所书请曰:“求易一福字。”太守熟视之曰:“书此字时,笔不好耳。”至今传为美谈。
  郑,字谷口,江宁人。精于医,工隶书。来往扬州,主徐氏。平山堂额出其手,朱竹有诗纪其事。
  金坛王澍,字虚舟,官吏部员外。扬州绅扁联,多出其手。法净寺西园中“天下第五泉”字,是所书也。蒋衡,字湘繁,号江南拙老人,虎臣修撰之侄。尝于蕃厘观写《十三经》,马曰璐装潢,大学士高斌进之,奉命刊于辟雍,授官学正。观中建写经楼,法净寺旁“淮东第一观”,是所书也。子和,字醉峰,工书画,著《说文集解》,四库馆议叙,成孝廉。又恭摹御考太学《石鼓文》缩小本刻石。阮芸台阁学《石渠记》云:“蒋衡书《十三经》册,凡十二年始成。衡于乾隆初年尝薄游扬州,故此经半在扬州所写。其书先归于盐务,为两淮运使卢见曾所赏,言之总督高斌,遂装潢以进,(其装潢为吾乡马曰璐征君任之,费数千金)赐国子监学正。翰林励宗万以序石经校勘一过,记其异同,书成一册,今庋之懋勤殿书阁上。乾隆五十七年,因敕纂《石渠宝笈》,及于此册,特命刊石立学宫。”
  景考祥,字履斋,江都人,于礼子,占籍河南。成进士,官御史。工书,天宁寺旁“杏园”石额,是所书也。于礼字介人,以孝友称。
  刘重选,字文叔,为扬州同知,书法学褚河南。
  江起权,字子权,甘泉人。虚舟门生。扬州府学“七十二贤神主”为其所书。
  曹寅,字子清,号栋亭,满洲人。官两淮盐院,工诗词,善书,著有《楝亭诗集》。刊秘书十二种,为《梅苑》、《声画集》、《法书考》、《琴史》、《墨经》、《砚笺》、《刘后山千家诗》、《禁扁》、《钓矶立谈》、《都城纪胜》、《糖霜谱》、《录鬼簿》。今之仪征余园门榜“江天传舍”四字,是所书也。余园余熙,以字传。
  曾曰唯,字贯之,江都人,襄愍八世孙。书精楷法。嗜牛肉,不苟合于世,与之交,如糜鹿不可接。观剧至忠孝处,辄恸哭。演《鸣凤记》,长跪不起视。客有遗貂裘者,剪碎以二葛表里纫之,其傀异若此。同里王宪,字可法,号楷亭,性至孝,以双钩法肖贯之书,可以乱真。
  汪肤敏,字公硕,号春泉,江都人。书法欧、褚。性廉介,安麓村延之弗就,就之弗见。使人要于路,掖之人,见则命书戏目数出。公硕为其所迫,书而进之。命掖入密室中,良久,数仆延至一堂,麓村迓于阶下,曰:“先生古君子,前特相戏耳。”乃款留堂上,水陆竞献,笙歌错陈,所奏戏文,即为所书戏目也。尽欢而罢,归为麓村母书寿序一通。时程字实夫,号秋槎,汪舸字可舟,书法与公硕齐名,皆居扬州。
  释药根,居城中祗园庵,字学蒋湘繁,善刻符。
  释昌泰,六安人。以三指撮管端作书,字体法鲜于伯机。来扬州主法净寺。
  俞瀚,字楚江,绍兴人。精于篆籀,以金陵怀古诗受知于尹制军,著有《壶山诗钞》。在扬州与石庄友善,卒年自苏写诗寄仪研园属其索题。不数日讣音至,石庄设位哭于庵中,研园出诗,同吊者共题之。
  仪育,字则厚,山西人,居扬州。书《十七帖》,与鲍步江联社南湖,谓之二分明月社。
  阎谷年,字贻孙,扬州人。工书,以大幅笺以作擘窠书己作诗,别具苍凉之致。
  刘嘉珏,字二如,扬州人。书《十七帖》。
  朱斗南,字星堂,扬州武生员。工书。其父行九,以枪法为安麓村所知。扬州白蜡旱之传,自朱九始。
  沈春,字既堂,嘉兴人。工书。久居扬州曾家苑,有砚癖。
  葛柱,字二峰,甘泉人。行三,体胖,人呼为葛牛。善章草。好饮,尝醉于虹桥酒肆垆下,永夜呼糖炒栗子不置。
  沈业富,字既堂,高邮人。甲戌进士,官河东转运使。工行书,风韵天然。
  王方魏,字芗城,一号大名,江都人。祖纳谏,父玉藻,科名甚盛。方魏隐居黄珏桥。工书,得晋人最深。著《周易纂解》二卷,《大名集》一卷。
  黄衮,江都人,居公道桥。工草书,求者辄以“鹅”字应之。
  詹淇,高邮岁贡生,居陈家集。书法雄健。
  阮匡衡,字瑶岑,居公道桥。康熙癸未武进士,官滁州卫掌印守备。工《十七帖》,年七十余,犹日临不倦。侄金堂,字宣廷,仪征文学,亦工草书。金堂子二,承春字再,仪邑文学,辑有《颜子》二卷,承鸿字逵阳,名诸生。
  焦熹,字效朱,江都人,居黄珏桥。官古北口都司,日训行陈,能关重弓。暇作小楷,法极于古。侄继轼,字熊符,亦工书。善为谜诗,有《梅花百韵诗》,每首隐一物,一时传之。
  杨法,字巳军,江宁人。工篆籀,黄园中“柳下风来桐间月上”八字,是所书也。来扬州寓地藏庵,与小山上人善。
  梁,字文山,亳州人。进士。书法秀润,尺五楼之延山堂扁出其手。
  马荣祖,字力本,号石莲,江都人。雍正壬子举人,官闽乡知县。工古文,善书法,幼为桐城方望溪、金坛王耘渠所重,长与山阴胡稚威、丹徒张东、仁和沈林、钱塘桑甫齐名。著有《文颂》九十二章、文集二卷传世。
  顾锡躬,字万峰,兴化人。工书能诗,有《陆诗钞》四卷。
  兴化陆骖,字白义。书法怀素。
  汪元长,仪征人。书得唐人法,所书石碣碑刻最多。
  张瑾,扬州孝廉。善仿退翁。
  赵之璧,宁夏人。字学退翁,能擘窠书。以世袭一等子,官两淮运司。
  泰州叶雯以箸书,邓琬以指书。琬性迂,人呼为岂犬子。
  常执桓,字友伯,扬州人。书法《圣教序》。
  吴焯,字凌州,扬州人,退翁门弟子。子溥,字茶溪,继之。
  白云上,字秋斋,河南人,以游击镇扬州。工书,于慧因寺书“了然”二字,今刻石陷楼壁。
  叶敬,字义方,扬州人。工书。
  牛翊祖,字湘南,天津人。为扬州清军同知,书法钟繇。
  苏楞额,字智堂,满洲人。官巡盐御史,以书名家。
  陈起文,字退山,江都人。工隶书。
  方辅,字密庵,歙县人。工书。
  巴慰祖,字禹籍,徽州人,居扬州。工八分书,收藏金石最富。
  叶天赐,字孔章,号咏亭,仪征人。书运中锋,多逸趣。
  汪焘,字石兰,徽州人。书法米颠。同时殷俊扬者,以箸书传。
  汪大黉,字斗张,号损之,徽州人。工隶书。
  林李,字九标,号铁箫。少时得铁箫于眢井中,吹之清越,遂佩以自随,兼可辟邪。书法《圣教序》,称于世。
  叶勇复,字英多,号霜林,江都诸生。好欧阳通书法,摹之逼肖。善评话,言古人忠孝事,慷慨激发,座客凛然。
  陆甲林,字缙乔,高邮人。己酉拔贡。书作颜平原。
  王式序,苏州人。身短,人呼为矮王。初为海府班串客,工楷隶,来扬州为内班教师。岑仙筑群芳圃,扁联多出其手。又有周仲昭者,为十番教师,亦精小楷。
  桐轩在飞霞楼后,地多梧桐。联云:“凉意生竹树(张说),疏雨滴梧桐(孟浩然)。”是轩祀三贤神主,三贤为宋欧阳文忠公、苏文忠公及王文简公。卢转运联云:“一代两文忠,到处风流标胜迹;三贤同俎豆,何人尚友似先生。”郑燮联句云:“遗韵满江淮,三家一律;爱才如性命,异世同心。”轩旁由六角门入桐荫书屋,屋后小亭,额曰“枕流”。联云:“鸟宿池边树(贾岛)。花香洞里天(许浑)。亭右石隙有瀑布入涧中,涧旁筑亭,额曰“临流映壑”。联云:“新水乳侵青草路(雍陶),疏帘半卷野亭风(李群玉)。”至此“临水红霞”之景毕矣。是园本周楠所建,楠字讠刃庵,工诗,尝与申拂珊副宪甫往来湖上,唱和有诗。子二,长子炎,字受堂,为国子监学正,次子兆兰,宇香泉,为南康府知府。
  周炎,字受堂,号竹樵,顺天□□科举人。工文词,精于医。同时卞垣纶,字如堂。□□科举人,官江西县令,亦精于医。均以是技名于京师。周兆兰,字香泉,顺天□□科举人,工文词,有经济才,丙午为安徽太和知县。时大饥,民入山掘得黑米,救一邑之命,上官以为邑宰所感,遂上闻,擢太守,补南康府。其友尹正,字方水,江浦诸生,工书法,精于制义。扬州医学罕见,北乡黄叔林精于脉诀,而用药失当,土人称之曰黄半仙。此一人之后,无有继之者。若受堂、如堂,可谓读书明医之士矣。次之朱培五,博涉群书,多有引据,亦工诗。疡痘科自杨天池之后,遂失真传。刘昆山、张秉天次之。邓馨儒讲究五运六气,著《时行痧疹说》,最精确。
  是园周氏,后归于王履泰、尉济美,二家皆山西人。王、尉本北省富室,业盐淮南,而家居不亲筹算。王氏任之柴宜,尉氏任之柴宾臣,皆深谙鹾法者。是河两岸园亭,皆用档子法,其法京师多用之,南北省人非熟习内府工程者莫能为此。朱钅宏,字鹤巢,诸生,有经济才,柴氏重之。其兄东曙,精于弈。姚玉调,苏州人,工小楷,精于医。子蔚池,有异才,善图样,平地顽石,构制天然。朱棠字惠南,深明算学。史松乔出样异常。其子椿龄,字寿庄,名诸生,皆其选也。若王世雄工珐琅器,好交游,广声气,京师称之为“珐琅王”,又良工也。他如一工之奇,一技之巧,见闻所及者,各附于诸家工次。
  长春桥界迎恩河及保障湖之间,桥内为迎恩河,桥外为保障湖。白石基,刻奇兽蹲踞,上覆飞亭枋楔,广丈许,修百余步。北循黄园后楼小径,过宵市桥,通北门街。南过“水云胜”园门,入观音山路。

历代画论

唐前

《古画品录》谢赫

《画山水序》(南朝宋)宗炳《画云台山记》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顾恺之《叙画》(南北朝宋)王微《续画品》(南朝陈)姚最

《续画品》(南朝陈姚最)臆解张新龙

唐宋

《宝章待访录》(宋)米芾

《寳晋英光集》米芾

《笔法记》(五代)荆浩

《德隅斋画品》(宋)李廌

《洞天清录》(宋)赵希鹄

《翰林志》(唐)李肇

《後画录》(唐)僧彦悰

《画继》(宋)邓椿

《画山水赋》?(五代)荆浩

《画山水诀》(摘抄)(宋)李澄叟

《画说》(五代)荆浩

《畫墁錄》(宋)張舜民

《黄筌竹赞序》(宋)李宗谔

《兰亭始末记》(唐)何延之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

《林泉高致集》(宋)郭思

《山水纯全集》(宋)韩拙

《山水节要》(五代)荆浩

《山水论》《山水决》(唐)王维

《山水训》(宋)郭熙

《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虛

《五代名画补遗》(宋)刘道醇

《宣和画谱》宋·无名氏

《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

《韵语阳秋》论书画一卷(宋)葛立方

《贞观公私画史》(唐)裴孝源

元明

《画禅室随笔》(卷一)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卷二)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卷三)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卷四)董其昌《画尘》(摘抄)(明)沈灏撰《画继补遗》(元)庄肃

《画鉴》(摘抄)元·汤垕

《画说》(摘抄)(明)莫是龙撰

《画引》(摘抄)(明)顾凝远

《画原》(摘抄)明-宋濂

《画竹谱》(摘抄)(元)李衎

《绘画微言》(摘抄)(明)唐志契

《绘宗十二忌》(元)饶自然

《六如画谱》唐寅

《清秘藏》(明)张应文

《书法要录·写梅》(明)沈襄

《四友斋画论》画论部分(明)何良俊《天形道貌·论画人物》(明)周履靖《写山水诀》(元)黄公望

《写像秘诀》(摘抄)(元)王绎

《燕闲清赏笺·论画》(摘抄)(明)高濂

《寓意编》明都穆

《竹嬾论画》(摘抄)(明)李日华

清代

《板桥题画兰竹》(摘抄)(清)郑燮

《传神秘要》清蒋骥

《东庄论画》(摘抄)(清)王昱

《读画纪闻》(清)蒋骥撰

《读画闲评》(清)俞蛟

《读画纪闻》(清)蒋骥撰

《东庄论画》(摘抄)(清)王昱

《二十四画品》清黄钺

《过云庐论画》(摘抄)(清)范玑

《好古堂家藏书画记》(清)姚际恒

《画耕偶录·论画》(清)邵梅臣撰

《龚贤论画》(摘抄)清龚贤

《画筌(附书筏)》清·笪重光

《画筌析览》(清)汤贻汾

《画说》(摘抄)(清)华翼纶

《画谭》(摘抄)(清)张式

《画学心法问答》(摘抄)(清)布颜图

《绘事发微》(清)唐岱

《绛云楼题跋》(清)钱谦益《芥舟学画编》清沈宗骞《论画十则》清王原祁《梦幻居画学简明》清郑绩

《明画录》清徐沁

《南田画跋》清恽格

《南宗抉秘》(清)华琳

《浦山论画》(摘抄)(清)张庚

《山静居画论》(清)方薰

《苦瓜和尚画语录》清石涛

《山南论画》(清)王学浩

《山水画式》(摘抄)清·费汉源

《石村画诀》(摘抄)(清)孔衍栻

《书画涉笔》(清)陈撰

《松壶画忆·上卷》(清)钱杜

《天下有山堂画艺》(摘抄)(清)汪之元

《溪山卧游录》(清)盛大士

《习苦斋题画》(摘抄)戴熙

《小蓬莱阁画鉴》(摘抄)(清)李修易

《写真秘诀》(摘抄)(清)丁皋《写竹杂记》(摘抄)(清)蒋和

《小山画谱》(国朝)邹一桂

《学画杂论》(摘抄)(清)蒋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