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翎丨三十三相造像技术教派之争与佛教美 [复制链接]

1#

提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三十二种佛陀之相都不能说是美的。为什么佛教造像要建立这样的美学标准,并以此确定宗教领袖的造像范式?论文通过印度宗教史以及传统价值观,尝试讨论佛教美学建立的可能原因。同时,通过造像与文本出现的时差以及雕工在石雕技术上偶然出现的装饰,讨论某些造像范式灵感可能与工匠的技术表现有关,这种讨论之前没有学者涉及过。

关键词:三十二相,教派之争,雕刻技术

导言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一般佛教艺术史以及教内人士非常熟悉的佛陀形象之美。佛教美学,显然不同于一般的世俗标准。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二,一是这种文化源于印度,美学标准的建立受到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是佛教造像艺术建立初期,受到雕刻材料与技术影响,产生的一些技术性处理,被教内僧人加工成佛陀的“奇相”。当我们以佛教美学描述佛陀的这些“美”时,要理解它之所以形成的历史原因。如所周知,“相好”之说是相学的产物,早期佛教僧人借用婆罗门僧的相学传统,创造了佛陀的三十二相。因此,这些“美”,实际是“奇”可能基于以上两种原因造成。那么,问题来了,佛陀之教为什么要利用印度相术,建立这样奇怪的美学标准呢?僧人在为佛陀写传时,为什么选择这些奇相来标示佛陀的异于常人呢?答案是教派之争。在此,笔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