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榜“第一”不如踏实做事
“我要请最好的设计师和最好的造型师,建一座全××第一的高尔夫球场!”类似的豪言壮语经常能在球场开发商们聊天时听到。“××”代表的往往是“东北”、“西南”,乃至“中国”、“亚洲”,甚至是“世界”。但遗憾的是,很多最初号称要当“第一”的球场在建成之后,往往因为设计不合理、设施不配套、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第一”难以兑现甚至成了笑谈。这种情形圈内已见怪不怪。 笔者认为,“第一”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实现它所需要的不只是一流的设计、建造水准,还包括建成后的管理和养护,绝非一朝一夕可成。 依照美国《Golf Digest》十佳球场的评选标准,一个好的高尔夫球场需要设计、建造和养护这三个关键环节都很出色。从表面上看,做好这三者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一点国内的开发商都很明白,很多人斥巨资请国际知名设计师担纲设计。根据2009年度《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的数据,中国有77%的球场聘请了外籍人员参与设计,如果把这些设计师的名单罗列出来,几乎可以是一个当代高尔夫名人录。 然而,不惜重金投入之后,世界百佳球场中中国仍然没有一席。原因何在?是否该反省一下我们对高尔夫的理解? 有人说,“好说话”的外籍设计师在中国最吃香。资深业内人士吴若成曾经说过,在国内经常能见到这种情况,一位知名设计师把方案和图纸交给业主,业主和几位所谓的“专业人士”对方案进行“有建设性”的修改;在业主的“强势”之下,一些设计师为了能拿到订单,即使业主的意见欠合理也会妥协。到了施工环节,业主也会“因地制宜”地对设计再次进行改动。于是,球场最终成了一个有知名设计师签名、但可能已完全偏离设计师思路的产物。 此外还有原因。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球场,但是国内很多业主在球场建设完成之后便开始勒紧裤腰带,不愿意在养护上投入。众所周知,中国的高尔夫球场大多依托房地产生存,房子卖出去之后,球场的养护不被重视再自然不过。于是营养不良、土壤板结、机械老化、灌排水系统衰弱等问题接踵而来,球场的整体素质开始下滑。这样的球场,还有什么勇气和资格再谈争“第一”? 高尔夫是舶来品,中国人对它的理解需要一个较漫长过程,我们应该接受这个现实。在这个成长成熟过程中,浮躁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与其夸夸其谈,不如埋头遵照科学规律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第一”所代表的标准看齐、靠近。 版权声明:以上文字及图片均为中国花卉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一律不得转载、摘编。 :投稿地址(请先阅读投稿须知)↓ E-mail:xiuyi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