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玉器
瓷器
杂件
修复
科鉴
收藏爱好者线下交流阵地
////////
作者/陈振濂
书画鉴定和围绕着它的学术争论,曾经是一个当代收藏鉴定史上最重要的话题。在过去,各家收藏背后都有鉴定家作为掌眼人在活跃着。但因为彼时玩收藏的都是高官富商资本家,圏子很小。即使有自由交易买卖,如大城市天津、上海、长春和北京,大致不会有出圈离谱太多的事情发生。至年以后一段时间内,文物交易在民间被禁止,收藏鉴定都是国家博物馆和文物商店的事,当然也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圈子。但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尤其是90年代初文物市场开放解禁,大量民间人士湧入,收藏鉴定遂成为庶民百姓关心之事;而随着书画交易的从专业圈进入社会,各种各样的真伪争议,也构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线。越是走向大众化庶民化,就越会激发出对权威的膜拜和渴望。在其背后,是需求市场迅速扩大和权威专家作为稀缺资源的珍贵。像徐邦达先生作为著录学派代表、谢稚柳先生作为风格技法学派的代表,启功先生作为文史考证学派的代表,在当时可以说是鼎足而三,叱咤风云,标志着一个鉴定时代的皇皇业绩。但即使是这三位领袖级的人物,因为都是龙头老大,有时闹起纠纷来,也还是令人难以措置其间。尤其是谢稚柳先生与徐邦达先生两位大师,几乎是“怼”了几十年的“冤家”伙伴。▍《雪竹图》鉴定家个人观点之间的学术之争
▲徐熙雪竹图
《雪竹图》是近代上海著名藏家钱镜塘最重要的藏品。后捐赠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头牌专家谢稚柳先生认为:这应该是五代南唐画坛中号为“黄筌富贵徐熙野逸”的大画家徐熙的力作,并于年发表了《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对它进行全面论述,并从技法角度认为:世传徐熙“落墨花”因为没有史料尤其是实物为证据,一直不明其详。但正因为《雪竹图》的出现,足以印证徐熙“落墨”的技法特征,解开了一个久探不决的风格技法谜团。虽然《雪竹图》并无明确落款,但如此水准的精彩与独特,非徐熙“落墨”之法不足以当之。两宋至元明以后,绝对无此眼界亦无此炉火纯青的技法表达。十年以后,故宫博物院的徐邦达先生在《艺与美》年第2期发表文章《徐熙“落墨花”画法试探》。认为《雪竹图》应该是南宋以后物,甚至还可以断到元明,明确不同意谢先生鉴定结论。发表之初,并未引起多少波澜。但四年之后,谢稚柳先生赴香港,看到了这本杂志,遂又于年撰文《再论徐熙落墨花——答徐邦达先生〈徐熙“落墨花”画法试探〉》,对徐邦达先生进行了反驳。并就具体的文献解读如“落墨”名词的理解,乃至当时画面多用绢本所能达到的尺寸幅面来推定时代标志等等。从技法风格分析角度论,谢稚柳因为是画家,明显具有实践上的敏感,且他对唐宋画风鉴定更擅长;而徐邦达多专攻明清,论《雪竹图》为南宋后物似乎也与我们通常的印象脱节。但问题是《雪竹图》本身无款,硬指实它是徐熙,也缺少过硬证据。故而只能作为一个悬案留置后世。双方的论辩明显带有学术立场和学究气味,博物馆对博物馆,上博对故宫,两大博物馆的头牌,旗鼓相当。这是谢稚柳与徐邦达的第一次对垒。此后两人还论战过多次。▍《仿石溪山水图》市场引起的商业利益之争
年,书画文物交易市场刚刚解禁放开,人们还在小心翼翼地试水;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举办秋季拍卖会,绍兴一家纺织品公司以万元拍下了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当然引起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