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和英,笔名荷英。回族,河北沧洲人,一九四七年出生。辽宁师范大学毕业,辽宁科技学院退休讲师。著作《李和英诗文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现任本溪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是本溪市十大收藏家之一。
收藏宣德炉感悟
本溪市收藏家协会
副会长李和英
(一)初识宣德炉,人生三境界
一九八二年初秋的早晨,家住城郊张家堡子平房的我,因家中停水,从房后穿过一片高粱地,到房大爷家院子里的井中提水。隔窗见房大娘跪在那里拜佛,一只铜香炉闪现在那里,我便和坐在门口的房大爷攀谈起来。
“大娘心真诚啊!”
“可不是怎么地!文化大革命都没断了拜。她妈、她姥姥往上好几辈子都信这个。”
房大爷不经意地说着,我见房大娘已起身,便笑着隔窗说:“大娘那个铜香炉挺好看啊!”
说着便进屋把香炉拿到手看,房大爷跟进来说:“底下还有字呢.我把这灰倒了你看。”
他把香灰倒到炉坑后递给我,我接过来一看,底下有一个深凹的大章,写着:“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监造。”我心里很激动,便说:“房大爷,这个炉卖不?”
房大爷说:“前两年拿到市里文物馆才给三十元,没卖!”停了一下又说:“要是给五十元嘛,也就卖了。”我见这香炉确实是个古物,又挺喜欢的,便说:“我给您五十元,卖给我吧。”
房大爷冲房大娘笑了笑说:“人家娘家陪送的,行不?”
房大娘看了一眼房大爷,微微一笑说:“什么还不都是你说了算。”
我见他俩同意了,便提着水桶回家。和爱人商量拿了50元钱回去,把香炉爱不释手的捧了回来。从此一有空儿,我就把它放到桌子上左看右看,睡觉时也拿在手里摆弄着。爱人见状笑着说:“看你——像个小孩子似的!”
是啊!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古玩是成人的玩具啊!这时我每月的工资是70元。
三十六年过去了。二位邻居老人早已作古。我也已进入“古稀”之年。而这个宣德炉,除了更干净了些,几乎还是先前的老样子,真是“古玩传百世,人生叹苦短”啊!
我对这个宣德炉的认识,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这与人的一生,要经历“山是山来水是水——山不是山来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来水还是水”的人生三境界,如出一辙。
刚得到它时,我为自己有了一个五、六百年前的古物而激动。那时候,收藏热还没有兴起,自己的收藏知识也很有限,自然就深信它是宣德六年一个叫吴邦佐的大官(也不知尚书的官位有多大)造的铜炉——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十多年后出现了收藏热。我每拿这炉给“专家”看,都告诉我是“假的,没有收藏价值”,我方知自己知识之浅薄,努力搜集、查阅当时很有限的有关宣德炉的资料。知道宣德炉乃皇家之物,数量很少,非常珍贵,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仿制,假的多,真的少。我这个宣德炉不是真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随着自己收藏知识的增长,收藏经验的积累,我越加坚信:我这种较早年份仿制的,具有标准桥耳造型的宣德炉,是最接近真宣的。玩儿宣德炉,就是要欣赏它的造型艺术和线条之美。于是,在年到年之间,我坚持收藏了不少老仿宣德炉。年,王世襄夫妇私藏明、清仿宣德炉拍卖出天价后,专家又说:“收藏一个老仿的宣德炉也就弥足珍贵了。”“清末、民国之前仿制都是真品。”这时,专家对我这个宣德炉的估价少则过万元,多则几万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淘金侠叹曰:
不信专家无长进,
迷信专家误自身。
读书实战修自我,
淘尽黄沙始见金。
搞收藏不要人云亦云,不可急功近利。没有特别幸运,请先特别努力。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收藏的快乐是文化带来的享受,只有端正收藏目的,把握平和心态,通过学习和研究,得知藏品深层次的文化知识,把藏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研究明白了,经济价值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二)收藏门道多,研究出成果
万事德为先,古玩这个行当虽然有它的特殊性,但藏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切方法和技巧,必须在遵纪守法,坚守做人的基本道德,遵守古玩行的行规的前题下进行。
年之前我的收藏缘于亲情和偶然;年之后,我独善其身,开始专注玩儿起了收藏,地摊儿、古玩店几乎天天转,每天都有新买进,到哪里去旅游,都要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我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的收藏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
即:“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为中心。
心态平常一点;玩儿得开心一点。
1不追官窑和出土;2不懂不买少上当;3不听故事看实物;4不花离谱高价钱。”
我还总结了个“五有”:1有特长才有特色(人杂我专);2有数量才有质量(人有我多);3有精品才有水准(人多我精);4有智力才有意思(人弃我捡);5有藏德才有人缘(人精我拙)。
1、结合宣德炉的收藏,我只讲讲:有智力才有意思——人弃我捡。
富藏靠财力,穷藏靠智力。我们工薪阶层玩儿古玩,要玩儿出快乐,一定要稳扎稳打,量力而行。不能给自己和家庭造成经济、精神负担。我始终把做好本职工作和家庭事物放在前面,把收藏做为业余爱好来玩儿。
我们既请不起专家掌眼,又进不起拍卖会竞拍。靠的就是自己在地摊儿和古玩店的收藏实战中,边读书、边研究,提高眼力、增强智力。求真务实、买真求精、循序渐进。学文化,寻快乐,才是玩收藏的真谛。即便想投资,收藏是中、长线投资,切忌操之过急,妄想一日暴富。
玩儿智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书和收藏实战相结合,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也就是眼力;另一方面是对古玩市场行情的了解,和某种藏品潜在价值的预测。不能什么热跟着玩什么,要善于找冷门,抢先机。
我虽然有过收藏第一个宣德炉的经历。但起初也是跟着众多藏友热衷于玩儿瓷器,自称“瓷乐仙”。小有规模了,就请我市著名书法家、本溪市书法家协会会长,子默先生题写了:“瓷乐仙居”的堂号。
市领导姜峰、市社科联主席顾敏,市收藏文化研究会会长魏耀刚等前来检查指导。
在地摊上常常看到些老铜炉、铜佛、铜摆件等问津者不多,价格也便宜。心想:与其花高价买些大家纷纷争着买的瓷器、残器、甚至伪器,何不低价买些无人愿意要的老铜器。我这样做了,总是受到朋友的劝告和别人的嘲笑,认为我只图便宜,“买了一屋子破铜烂铁”。就连某些专家也说:“不要再追求什么宣德炉,没有收藏价值。”
其实,年春,我给我市著名画家赵宝呈教授,到北京中国美术馆主持个人画展开幕式时,就买回来一本赵汝珍的《古玩指南全编》,对宣德炉有了一定的研究。
据记载明朝第五代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御令用泰国进贡的风磨铜,制成的铜炉,称“宣德炉”。因此,宣德炉乃明代皇家之物。
宣德皇帝倾国家之财力、物力,广集能工巧匠。并亲自御定式样和督办制作宣德炉的全过程,并用皇帝名号命名,这是其他艺术品少有的。它以青铜器和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式样为蓝本,共设计了种图谱,光耳就有50多种,口有10多种,边有20多种。从用青铜到用黄铜;从重雕工、镶嵌、繁复,到重造型古朴、简洁、线条之美、铜质精炼。宣德炉给人以破天荒的震撼,是中国冶炼史上的一次飞跃。宣德炉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青铜冶炼技术、陶瓷造型艺术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她那简洁高贵、古朴典雅的身姿一经出现,便得到人们的追捧与青睐。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经济价值于一身,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百般真爱。因此,从宣德五年吴邦佐开仿制的先河,历朝历代都有仿制。
可这么好的东西到了明末清初突然就消失了,有钱也买不到了。据明史记载:“自成至,悉镩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斤,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李自成之后,清初缺铜制钱,又有所毁坏。加之一九四二年,缺乏资源的日本占领军,利用日本宪兵队的淫威,迫使北京等地的居民将家中所有的铜器制品(铜烛台、铜香炉、铜门环、铜锁等)一律缴出奉献,不得私藏。以供日军制造弹药。经此几度浩劫后,宣德炉可说是已千不一存了。据说现在被多数专家认可的真宣只有两个:一个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另一个在青海博物馆。就连台北博物馆所藏,查抄和绅家的那四个宣德炉,虽很精美,也是明末清初的仿品。因为有关宣德炉的疑云重重,加上解放后的“大炼钢铁”、“大破四旧”等原因。对宣德炉的收藏研究者,便很少了。
我坚持宣德炉的收藏,正是受年去北京买的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篇》:“惟炉之优劣不在真伪,真宣未必皆优,仿宣未必皆劣……故研究宣德炉者,应以优劣分,不必专事真仿之无谓争辩也。”(见该书页)的启发,日积月累竟收藏了几十个老仿宣德炉和几百件其它铜器,慢慢的铜器多于瓷器了,就又请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冯大中教授题写了“艺宝斋”的堂号。
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魏耀刚、鉴定委员会主任刘长天、副会长曹振家等前来检查指导。
年11月26日,王世襄藏炉专场拍卖会,几个明、清仿宣德炉最高拍到一百六十五万,最低价也是十几万元,全国又掀起宣德炉收藏热。专家们也开始说:“宣德炉只要是老仿都有一定收藏价值。”我的这几十个老仿宣德炉一夜之间,都成了宝贝。百八拾元买的有人出上千元;几百元买的,朋友看中了,扔下三千元硬是拿走;我这个“地摊儿收破铜烂铁的”,引起了魏耀刚会长和藏友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