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古镇邑城地名文化4
TUhjnbcbe - 2021/1/14 17:50:00

前情回顾:

古镇邑城地名文化(1)古镇邑城地名文化(2)古镇邑城地名文化(3)33、仰天吼:又叫官儿坟,在村东一华里处,紧靠现在的武邑公路向南百米处。也不知道始于何年月,只知有个青石柱类似华表,顶上一个动物仰天蹲着,人们称作仰天猴(吼)。改革开放后此文物不知去向了。至此,前后左右百亩地都称“仰天猴”地。34、营房地:仰天猴地往南走一华里处,便是“燕儿汪"(营房)地。传说是大宋时北征作战军队住的营房。因有部分伤员不能随军作战,便在营房住下养伤。多为楚人,口音不对,日久天长了人们都称此地为燕儿汪地。35、青谷地:大水口地西半区统称青谷地,是因为古时候靠天吃饭。下啥雨种啥田,有一年春夏没有下一场透雨,只到中伏天,眼看就要立秋才下了场雨,都说种谷子太晚了,王财主听人说过“立秋靠住钱儿,能收一布袋儿”的谚语。意思是说赶立秋小苗能靠个铜钱压不倒,每亩地还能收一布袋谷子(七八十斤)。种谷不光是人吃米,关键是牲口冬天吃草。于是决定种谷子。谁知到白露节气了还没秀出谷穗,东家十分着急,农谚说:“白露不出头,砍倒喂了牛”。就能绝收?!思来想去还是耐心等待吧!白露过后谷穗都带着蜡捻儿秀出来了,直到寒露节了,满地谷子青枝绿叶,昂着头不熟。王财主看着满地青谷叹道:常言道穗见穗一月对,该熟了还不熟?!其实是气温过低,植物生长缓慢,直到霜降才收割,还是青枝绿叶。每亩收谷六七十斤。东家笑着摸着谷穗儿说:青谷青谷,不负我意也。从此王掌柜就称这块地为“青谷地”了。36、塌坡山传说:是一起南蛮子盗宝的故事,邑城村西南1.5公里处有个塌坡山原名叫桃坡山。这要从大唐说起。陏末天下英雄四起,各踞一方。话说有一年南方水灾,江水泛滥。有个祖传看风水的后生逃荒到河南,李世民正在洛阳招兵买马,他为了混口饭吃就报名参军了。后又参加了李世民的洺水之战。就在武安一一洺关一一沙河一带与窦建德、刘黑闼交战,战场模式一似拉锯,杀来杀去。当时李世民兵马并不多,有一次打了败仗,残兵败将都藏在沙河首阳山东边的藏兵洞中,一是休养生息,二是等待援兵。这个小南蛮无事悄悄在山间转游,发现一棵对节棍长得又直又好看(俗称降龙木)传说用对节棍打折骨头了华佗也接不上。他便用刀砍下来做了一柄手扙,滿心欢喜,便时常带在身边形影不离,生怕别人拿走。不日援兵到了,窦建德因在杨庄、朱庄战斗犯了地名,猪羊都吃豆,窦战死沙场。李世民南征路过邑城,因无战事暂时驻邑城南山安营扎寨。小南蛮拄着手扙沿南河遛跶至桃坡山下时,忽然觉得手扙着地有声,嘭嘭作响。便提起手扙往河北岸走了一段,猛回头看山,更觉好奇怪,往西观了一会儿断定这儿是风水集聚之地,必定有宝。观望再三,默记地点等待天黑和一个要好的战友说:“今夜咱俩去发个财”。二人夜里躲过岗哨,悄悄的摸向桃坡山下,找到他白天做的标记用手扙一敲,石门开了,使他俩惊喜万分,金光闪闪别有一番天地。黄马拉着金碾子转,白马拉着磨磨银子。他俩正想往里再看看,里边有人发话了:“何人如此胆大,敢闯仙境”。小南蛮回过神儿来从碾盘上抓了一把撒腿就跑出来了。他的战友见他抓了一把走了,他便往口袋里装了两把,待回身跑时山门自动关闭了。小南蛮想喊他为时已晚,只听嘭的一声巨响,山摇地动,山头塌了下来,同伙葬身宝地。他也没有敢回军营,离家两年了,直接向南飞奔而去,得天亮后再看抓出宝贝都是纯的不能再纯的金豆子,闪闪发光,抓时象黄豆大小,看时径直一寸。就此回乡发家致富,娶妻生子,乐享天伦。可桃坡山从此成了塌坡山。小南蛮发家致富后,没有忘记使他发财的故地,多年后,他便故地重游,又来到山青水秀的塌坡山下。远远望去,塌坡山上好像在搞什么建筑,走近询问,才知道是在建设庙宇,他便从身上掏出剩余的银两捐献给庙里,也没有留下姓名而匆匆离去。图:邑城桃坡山37、申家湾与楼下河:邑城村西南一多公里处,有两个地名叫“申家湾”和“楼下河”,相传是明初大移民时从山西迁徙在这里的两户人家的故事。改革开放前这里曾有三街第一、二、五、六生产小队的菜畦子,后来因修村西这段路,这些菜畦子便兑换给了二街。在上世纪六三年洪灾之前,在这片土地上还残留有很多建筑的砖瓦石基和生活陶器之类的物品。现在只留下传说故事了。相传很久以前,邑城村西南那条河并不宽,河的南岸有个村子叫“申家湾”,河的北岸那个村子叫“楼下河”。河上有座小桥,是木质结构,桥的上面还有个阁楼。河水从桥下流过,所以就叫楼下河。其实这个小桥是为方便到北岸种地种菜修的。时间久了,为更方便种地,就有些人家搬迁到北岸,住的人多了,慢慢的就又成了个小村子。人们说惯了那个桥叫楼下河,所以北岸这个小村也就称之为“楼下河”。申家湾村有个大户人家,姓申,人称申员外,家境非常好,腰缠万贯,还在京城作官,生有七个女儿,膝下无子,所以也不常回家。据说七个女儿都长的非常漂亮,个个似仙女一样,方圆数十里很有名气,人称她们是七仙女下凡了。多年后六个女儿相继出嫁了,只有七女儿还不到出嫁年龄。这样一来家里少有了过去那番热闹的情境。因此七女也寂寞了许多,管家就想出个办法来,便请了几个能纺会织的才女,在家充实时光,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七女为织女。再说,楼下河村住着牛姓两兄弟,大牛己成家立业,二牛还小,早年丧失父母,二牛就跟哥嫂一起生活,每天放放牛,三口之家过得也十分贫寒。大牛起早贪黑种点小菜也卖不了几个钱。总是哎声叹气,二牛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不给哥嫂增加负担,一天,他突然向哥嫂提出分家。当哥的当然不同意,认为没有爹娘了,长兄为父,真要把二牛分出去还怕人家笑话。而二牛态度非常坚决,无奈之下,当哥的只能含泪忍痛把家分了,并且把家里最值钱的那头牛分给了二弟。从此二牛便过上依牛为伴的生活,放放牛再砍些柴卖些小钱维持生活。独自一人住在桥上那个阁楼里。二牛每天去桃坡山上放牛,都要路过申家湾村,而织女就住在大街口,织女住的绣楼上,能够观望多半个村子,晚上还能听听二牛的吹箫声。二牛也十分勤快,时间久了,都唤他叫牛郎。他知道申家没有男丁,总是买柴,有时侯他就多砍些柴往申家丢一梱,也不要钱,后来他就直接供申家柴火用,申家有时侯也给牛郎些吃的。就这样一来二去,织女对牛郎有了好感,织女便求管家向牛郎提亲。无奈之下,管家只好为她们私下订了终身。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已过三四年,织女与牛郎生下一双儿女,生活过的也十分美滿幸福。一年七月初七,天气突然变的昏沉下来,顿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顷刻大雨如注,随着雷声,一道闪光进入申家大院。片刻,管家急忙查看家里损失什么没有,这时才发现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还在哭泣,管家只好用箩筐担上两个孩子上山去找牛郎。见到牛郎后,把家里的发生的事讲给牛郎,这时,老牛突然很着急的样子,狠狠地跺了一下脚,(传说桃坡上的塌陷就是老牛跺的那一脚)然后老牛便开口说话了,说织女其实是玉帝七女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是天兵天将来把织女押回天宫受审去了。老牛让管家赶快用扁担打断牠的犄角,变成一只牛角船,让牛郎担上孩子乘上小船去追赶织女。牛郎眼看就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急忙从头上摘下金簪子在天空中划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牛郎再也无法渡过河去,只能在河的对面遥望对泣。一场大雨过后,申家湾和楼下河也不复存在了。38、南山根儿:又名南岩根儿,它是上游河流石岗、显德汪河与张沟、栾卸、下河之水,汇流于得义村东到申家湾,南旋直冲南山又东拐所旋之大坑。小时候夏日总要去南岩上跳几次水取乐。水坑西边清凉的泉水咕嘟咕嘟往上冒,这就是旱年的救命之水。山前的树木林子与菜园子统称“南山根儿”。39、车路沟:古邑城旱年去南河拉水的要道,因它是利用天然水冲刷的沟平整成路的,所以名为"车路沟",它是最古老的車路。40、粉房沟:邑城村的西北每到夏季行雨季节时,整个西坡地的水都要流入水泉沟,而水泉沟出口处于村的正北一华里处,水再流向村边东流又北拐,转弯处水旋一个大水坑,自古称燕儿河沟。自清朝中页有一年洪水泛滥成灾,邯郸永年被淹。有一人家逃难的来邑城讨饭,因无处安身,就在北沟的废砖窑里住下了。砖窑前边是玉带水,他感觉风水不错,于是就想在此安家。他给大户人家打短工,妻子给人家浆洗、缝补衣服。二人勤快、老实受到村民们的好评。第二年他就给王财主讲,我有做粉条的手艺,不如你出资我出力合伙做粉条。王财主一听很好便痛快地答应了。就在砖窑前水坑边盖起作坊,用了几个伙计做绿豆粉芡、粉皮、粉条。生意越做越红火,年终结账王财主拿了本钱和利息加分红,高兴的合不陇嘴说:下年好好干,需要钱尽管说!有了钱腰板硬了,他多用人,做饭也找人帮老婆,自己当上掌柜的了。一转眼过了四、五年。一年的一个夏天,大伙都午休了,一个伙计起来小解,出门一看黑压压一片,池塘周围全是烏龟,无一处空闲。他吓得连话儿也说不清楚了,忙喊叫掌柜的…快…起…来…看。掌柜的听到喊声赶紧出来一看,没有见过这种阵势!成千上万的王八都在晒盖儿。他俩一喳呼,一个个都跳下水了。他心里琢磨着这么多王八进坑里咋啥也不显,水也没有涨,清粼粼的水底也不见王八。伙计们吓得谁也不敢去坑边了。掌柜的出了个主意,驮了几筐石灰倒在水坑里把水煮白了,一个王八也没有出来,坑边的树都烧死了,也没见烧死王八。伙计们都觉得不是什么好兆头,便轮流请假有事儿,粉坊也不能正常生产,掌柜的也三天两头不舒服。生意逐日萧条,作坊老出错。秋后便收摊回老家了。自他开粉坊起,这儿就被称作“粉坊沟”了。41、黑碴堆:由于邑城辖区内煤炭储量多,煤质好,面积大,地表覆盖薄,地下水脉少,没有流沙,凿井比较容易,所以,从北宋初就有记载,在邑城村西北1.5公里处的西坡地,也名曰“长胜坡”,就有大量开采煤矿的记录。明清之际长胜坡更加活跃。至到清道光初年,有官吏山东籍杨道台、牛道台在此大量买地开采煤炭。共凿井二十多眼,期间有多井装有蒸汽锅炉,配制卷扬机等机械设备提升煤炭,其余多井系人力绞车。用木制双肩轮轱辘绞车,中系粗麻缆绳等设备生产。光绪初年夏季,连下大雨,久阴不晴,山洪暴发,井筒大部分被水淹没,加之清朝官府捐税沉重,长胜坡诸矿在清河举人李席珍,山东巨商李松年的组织下,发动上千工人抗捐抗税,并与官差发生械斗,至使在清光绪六年被官府封禁,全部停产。只留下数十个堆积成山的“黑碴堆”了。长胜坡一带土地属于三街三、四、五、六、七、八生产队的。千百年来,人们耕耘在黑碴堆之间。夏季锄小苗天气热,人们可以攀蹬到黑碴堆顶上吹吹风。秋天谷子、玉米熟了,人们为了赶活,先把收割下来的庄稼凉洒在黑碴堆坡上。冬春季节在地里干活,累了到碴堆南面被被风晒晒太阳。所以,黑碴堆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深的感情。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搞建设,砖厂蜂拥而起,内燃机制砖需要大量的煤矸石。千百年来,古人也万万没有想到,碴石堆积成山,占用大量的土地,又无处处理。在千百年之后能给一部分人带来莫大的商机与利润,真是不可思议。现在的长胜坡上一块碴片也没有了,好多故事还留在堆积黑碴下面的深井里。未完待续!

—END—

综合整理:古镇邑城素材来源:逸人、王鸿章,如有问题请联系

小编(小编可拉您进古镇邑城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镇邑城地名文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