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明端
.3.5
量子鉴宝是收藏界近期热门话题,陆续有许多收藏人士前来亲身体验量子鉴宝,无不对量子鉴宝神技惊叹称奇。一件青铜、玉器、珠宝、瓷器、书画等经机器轻触,屏幕稍后即显制作年代,仪器俨如穿越千年,阅尽天下,历史秘密藏于其内。当然,也有提出或质疑量子鉴宝的问题,尤其是鉴定古代书画存在某些问题需要分析成因。为此文保会与北京天鉴量子科技公司,于3月2日在京共同召开了“中国古书画量子检测研讨会”。
研讨会可谓是名家相聚,精英汇集,近百件古代书画珍品荟萃一堂。出席会议的有文保会姚政先生、北京天鉴公司董事长(量子鉴定仪发明人)杨建军先生、特邀书圣王羲之第五十五代后裔王文增先生,还有社会知名书画家、收藏鉴赏家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山西、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古字画收藏研究资深人士等三十余人。带来提交量子检测的书画珍品有:王羲之(晋)、王珣(晋)、陆机(晋)、吴道子(唐)、黄庭坚(宋)、米芾(宋)、赵孟頫(元)、董其昌(明)等书画作品,以及武则天(唐)、李世民(唐)、赵佶(宋)等帝王亲作传世书画等。以上作品经量子检测其书画笔迹、印迹年代与作者生卒、印章朝代对照全部吻合,科技鉴定数据支持并认定以上作品全部为真迹。
图一: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也检测出一件仿品以及多件收藏者认为检测数据有疑的藏品。这就出现了本文所说量子鉴定的可测与不可测问题。量子鉴定原理是以科技手段提取被检物的人工干扰信息,书画是人工干扰信息最为复杂的物件。例如检测瓷器、玉器类器物,都具有一致性与稳定性特征,所谓一致性就是瓷、玉器制成品的材质构成不变;所谓稳定性就是瓷、玉器制成以后添加新的人工干扰信息几率很低。当然也有玉器长期佩戴产生人工干扰新的信息,瓷器被后世镶宝刻字附着了人工干扰新的信息,诸如此类后世添加人工干扰新的信息影响量子检测的情况,在古书画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影响鉴定数据不符合常识认知与逻辑推理。
为什么说古书画的人工干扰信息是最为复杂?一幅古书画汇集了创作者与后世间隔百年多位添写者的题跋墨迹,附有历代帝王、书画大师及收藏人鉴赏鉴定落印留名,复合了画心、题跋与装裱纸(绢)的不同年代、不同来源、不同材质并组为一体。尽管古字画包容了历代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复杂信息,只是对量子鉴定增加了多点位提取信息的难度,并非是量子鉴定不可测,并不影响量子鉴定的准确可信。
图二:鉴赏宋徽宗“百鸟朝凤图”
什么是量子鉴定的不可测问题呢?在研讨会上姚政先生以几件当代书画的量子鉴定结果说明了这一问题。所鉴定的几件当代书画,出现画作年代与落款年代提前或延后数年差异,起先怀疑量子鉴定有误再次复检,结果两次鉴定的数据相同,排除鉴定人员操作与机器误测所为以后,再咨询书画界友人寻求答案。有书画家告诉姚政先生画作与落款年代不一致是及其正常现象,一件作品画好以后存放起来是不落款的,几年以后作品出手(销售)时再题款签名。另有为满足购买人的要求,题款时间或可能提前于创作年代之前,甚至早于画纸生产时间。一幅作品的创作与题款时间不一致是书画界常有现象。假如没有量子检测这也不是问题,有了量子鉴定结果出现画纸晚于创作时间,如按常识认知量子检测结果当然是荒诞的,书画创作怎么可能早于画纸生产时间呢?书画界的颠倒时序题款所为,就属于量子鉴定的不可测事件。
古字画资深收藏家、鉴定研究学者马世川先生,在研讨会上指出古字画长期沿袭眼学鉴定方法,历代皇帝不仅是书画大师,而且及其重视搜寻、保护历代名人字画,皇帝身边重臣都是书画高手,承担皇室书画的鉴定责任,所以许多古字画的题跋撰写者就是那么几位书画名家,古字画没有历代皇帝的重视保护就不可能传世当代。眼学鉴定并不复杂,肉眼可以分辨手绘与柯罗版(印刷)的细微差别。书画上印章反映出传承关系,如果有文字内容相同的两个印章,经量子鉴定得出差异较大的年代数据不足奇怪,因为前后朝代都有文字内容相同的印玺,不能按常识认知而否定量子鉴定数据,其实当代有许多人的所谓常识认知原本就是错误的。
量子鉴定不仅是一个客观公正的科技鉴定平台,而且是历史与考古研究的新手段新路径。量子鉴定检测过数十万件文物及古代艺术品,许多检测结果对于史学断代与纠正错误的历史认知,提供了科技数据物证。如果收藏者跟不上时代发展,思想理念停留在过去僵化陈旧知识阶段,以自我认知看待量子鉴定,检测数据如符合自我评价标准,就认可量子鉴定是准确的,如与自我判断存在差距,就认为量子鉴定是不可靠的,这一思维模式完全颠倒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的相互关系。在研讨会上有一例类似情况,某位浙江收藏家与某个北京收藏家各自带来一件文字、墨色、印迹、尺幅、纸张、包浆等几乎一模一样的书法作品,浙江的认为此件是高人掌眼收下的古人书法应是真品,北京的说是在古玩市场以低廉价格买的,本人不看好是真的。两件作品提交量子鉴定以后,结果出来大跌眼镜,浙江这件是年代的印刷品,北京这件是清中期真品。为了慎重起见,再对两件作品进行印迹(泥)成分量子检测,浙江这件印迹成分相同,北京这件印迹成分不相同,排除印刷印迹。研讨会上大家对这两件作品的讨论争议很大,包括收藏者本人难以接受量子鉴定的结论,持真品者也不相信何有可能,或许这件作品的来源必有量子不可测知的故事,如是把作品来源的故事说清楚了,与会人员及持有者对量子检测结果的满腹疑问就消解了。
在研讨会期间,知名书画艺术家、史前文明收藏研究学者刘昇先生与笔者谈到,古字画历经千百年代代相传,具有极大经济文化价值,有许多敬仰与追索者。古字画收藏与历次易手无不涉富商官宦,背后蕴藏了巧取豪夺、软硬兼施、志在必取的精彩曲折故事,这些都是量子鉴定古字画的不可测知事件,造成据实检测的结果被认为“失实”,当代人无解给出答案成为悬疑。我们只能接受与认可量子科技的鉴定结论,不必在意一些枝节问题。在古代就有临摹仿作知名书画,甚至在装裱过程移花接木,偷梁换柱。譬如量子鉴定发现两幅一模一样的字画,鉴定数据大有不同,出现画心晚于题跋年代等量子鉴定不可测事件,其中必有做过手脚而当代人浑然无知。对于一件已有千百年历史的古字画,量子检测出现几十年数据误差,依然不能否定与动摇量子鉴定对古字画的认定,相比眼学鉴定,量子鉴定的误差根本不值一提。
综上所言,所谓量子鉴定的可测与不可测问题,其实并不存在什么不可测,出现不可测不过是有未知原因导致检测数据出现不可思议的变化,被主观经验认为是检测“失真”,检测“失真”与量子鉴定的技术因素毫无关系,反而证明量子鉴定技术的敏感与精准。
量子鉴定之所以是先进的科学鉴定技术,完全符合科学是发现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规律,科学是可以反复重现的基本定义。量子文物鉴定仪的工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反复检测而出现不同结果,不论送检人的身份贵贱,无关检品的价值高低,不循人世规则,无畏人言诋毁,只崇尚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这在物欲横流,颠倒真假,做局炒作,弃信欺诈的文物艺术品鉴定市场,无疑是一股清流荡涤市场污垢,其执业精神令人自叹不如。笔者深信量子文物鉴定仪必是净化市场的利器,身负突破权势垄断与操控文物艺术品鉴定市场的局面,还原先祖遗物的清白,为保护历史文物弘扬中华文化施展更大作为。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