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杨鲁安先生的艺术人生
TUhjnbcbe - 2021/1/30 10:14:00

杨鲁安(—),学名继曾,字龙公,斋署还秋堂、双夏泉馆,是享誉海内外的书法篆刻家和收藏家。他生前曾任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西泠印社理事兼收藏与鉴定研究室主任、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北疆印社社长、内蒙古文物鉴定委员会名誉主任、内蒙古博物馆顾问等职。

杨鲁安先生祖籍河北沧州,生于天津回族世家。祖父杨庆澜,创办“成兴顺”商号,当过天津市灰煤同业商会的会长,父亲杨开诚独资开办了天津的钰记煤栈和北京的亚美无线电商行。其祖父身为富商,喜好古董,尤爱瓷器,家中收藏了很多古玩。而他的大外祖父孙华潭,是天津有名的古玩商、收藏家,曾开过一个叫“大吉山庄”的古玩店,经营青铜器、古钱币、瓷器等,并与天津著名学者、收藏家罗振玉、方药雨,方地山、袁寒云等人过从甚密。其舅舅孙正刚亦是天津一个大收藏家。后来,他父亲也开了个古玩店,请大外祖掌眼,一直经营到解放前夕才关闭。杨鲁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培养起兴趣,爱上了收藏。

杨鲁安爱好收藏,还得益于几位恩师对他的启蒙教育。在他读中学、大学时,除了学校的正规学习外,还跟随津门几位国学大师学习古文字、古书画等。其中传授最多、对他影响最深的要数王襄先生。他的名字杨鲁安就是王襄老先生觉得继曾二字不很雅训替他取的笔名,后来他便以鲁安之名行于世。王襄(—),字纶阁,号簠室,天津人。从20岁起就从事考古研究,是我国甲骨学的先驱,是和王懿荣一样最早发现、鉴识、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极受甲骨学界的罗振玉、王国维推崇。王襄早年生活穷困,以卖字为生,但藏品颇丰,仅收藏的甲骨就有多片。抗战胜利后,董作宾曾从美国来信,让他将收藏转入美国,但王先生却说:中国的东西不能出国。解放后,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珍藏的片甲骨全部捐献给了天津历史博物馆。他曾被聘为天津文史馆第一任馆长、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他写的《簠室殷契类纂》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此书于年出版。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他收藏的五千多篇甲骨中的精品。王襄的古文字造诣很深,书法成就也很大。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成立,地点在天津市文史馆,首任会长就是王襄先生。他一生对甲骨的发现、研究以及对金石学深入探索的治学精神,对杨鲁安影响很大。从年开始,杨鲁安即随王襄学习古文字和书法。精读《说文解字》,从小篆上溯到金文、甲骨,前后大约有五六年时间,这为杨鲁安奠定了扎实的古文字功底。王襄曾对杨鲁安说:“你要把有文字的东西都收回来,认真研究。”当时杨对“有文字的东西”的理解仅限于碑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认识到有文字的东西非常广泛,上到甲骨、青铜器铭文,下到碑刻拓片、字画、钱币、瓦当,铜镜等许多器物都是“有文字”的范围。

另一位对杨鲁安产生很大影响的就是方若先生。方若(—年),浙江定海人,寄居天津,原名方城,改名若,字药雨。方先生早年是康梁政变的参与者,后逃到日本,与罗振玉在日本影响很大。方先生一生收藏巨丰。他既是丹青高手,又是碑帖、钱币大家。方若平生爱好金石书画,尤喜古钱,嗜古成癖,自喻不贫于古,故晚年自号“古货富翁”,当时张叔驯、方若、罗伯昭并称三大近代古钱收藏家,有“南张北方西蜀罗”之称。方若则以古钱藏品数量之巨、精品之多而蜚声海内外,他不仅兼收并蓄大量收藏古钱、钱范(铸造古钱的模子)、石经、碑帖、书画、古墨等文物,而且还潜心研究,一生撰写《药雨古化杂咏》、《校碑随笔》、《古货菁华》、《言钱别录》等十数部专著,既是一位收藏家,更是一个鉴赏家。其中《校碑随笔》自清末问世以来,一直是搜求碑刻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工具书。年前后,杨鲁安结识了方药雨。并师从方老师学习古文物的鉴定。那时,每到星期日下午,杨鲁安到天津劝业场一个叫宝华斋的古玩店里听方先生传授文物鉴定知识。方先生针对实物,边看边讲,哪一件文物是什么年代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特别是有关碑帖方面的知识,方先生讲得特别清楚。经过方先生的指点,杨鲁安文物鉴定水平大进。

给杨鲁安巨大影响的还有陈邦怀先生。陈邦怀(—)字保之,室名嗣朴斋。祖籍江苏者丹徒县,生于江苏省东台县(今东台市)。家境清寒,自幼勤奋好学。曾在东台达德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执教。年来天津,在中国银行任文书职务。年离任。年受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后任副馆长。年任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顾问,同时兼任天津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陈邦怀是中共党员,古文学和考古学家。生前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甲骨文合集》编委会委员、天津市文物保管委员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口岸文物出口鉴定组顾问。其潜心研究《说文解字》,著述不辍,八十岁时仍伏案笔耕,毕生不懈探求古文字和考古学。陈邦怀先生的《殷虚书契考释小笺》、《甲骨文零拾》、《殷代社会史料征存》等,都是甲骨学史上的不朽著作。杨鲁安中学时除了跟王襄、方若学习之外,就是跟陈邦怀先生学习,对于甲骨学、文字学、文物鉴定等,收益颇多。

此外,杨鲁安还师从书法大师吴玉如先生学习过书法技法和书法理论。吴玉如(-),字家琭,后以字行。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师。年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抗战胜利后,吴玉如曾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校任教,工商学院改为津沽大学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文化大革命”以前,始终在北京以教书、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辞海》条目为生。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杨鲁安随吴玉如先生学习书法技法及书学理论时间颇长。吴先生示以“《元略墓志》用笔与二王息息相通”,故杨鲁安在《元略墓志》用功最勤。吴先生将《书谱》为他专门讲授三个月之久,故杨鲁安《书谱》研究尤深,不仅能背诵《书谱》,还记了厚厚的学习笔记,后来曾为中国书画函大学员讲授过《书谱》,诸多见解,得益于吴先生教诲。

精于篆刻的津门巨擘、王襄先生的胞弟王雪民、书法学家孟广慧等前辈也对杨鲁安产生过影响。正是由于这些老前辈的关心、教育和培养,加深了杨鲁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他以后爱好、收藏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收藏,而且收藏范围逐步扩大,从甲骨金文到青铜器,从碑石拓片到铜镜瓦当,从古代字画到唐人写经,可以说无所不包。

因为喜欢京剧,娶了著名的京剧净角名家、裘派弟子齐啸云。齐啸云(—)原名齐润霖,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天津。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出身官宦之家,祖上曾当过前清的吏部尚书。父亲是天津《民生报》主编,喜好京剧,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裘盛戎都曾是家中的座上客。齐氏幼有天赋,3岁时马连良一句句地教她唱《桑园会》,6岁时与马连良同台演出《三娘教子》。初学须生,后改习花脸。燕京大学国际贸易高材生,后因家庭问题历经坎坷。杨鲁安大学毕业后来分到内蒙古工作,她却先后辗转云南、山东、贵州、兰州等地,文革期间二人离异。上世纪70年代末,杨鲁安先生曾回天津托了不少关系,希望设法将齐啸云从兰州调到天津京剧艺术团,始终未果。年,在周扬的关照下,方调入中国京剧院。后来,两人境遇开始好转,均成为艺苑名流,而齐氏却于年3月31日逝世,享年72岁。

年4月30日,杨鲁安先生与世长辞。逝后,其女杨晓香成立“内蒙古杨鲁安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先后举办“杨鲁安遗作展”、“杨鲁安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杨鲁安学术论文集》、《杨鲁安书法作品选》等,旨在弘扬杨鲁安先生心系祖国、传承文化的人文精神。

年,杨鲁安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原来叫归绥城,包括绥远城(新城)和归化城(旧城)。归化城从清朝末年起就出土战国、两汉的官、私印和元押。杨鲁安来到绥远后,经常利用星期日到归化城的古玩市场访求古印,当时一方官印不超过一元钱,普通汉印最好的也只要二三角钱,所以他去了就会买回一些。从年到年,他收集的战国、秦汉官私印就达数百方,元押更多。除了印章外,还收到多面铜镜,多个瓦当。瓦当有山东齐国瓦当、河北燕赵瓦当、山西和陕西文字瓦当等。其中“惟汉三年,大并天下”瓦当,是刘邦即将统一天下时的纪年瓦当,国内极为罕见。后来,杨鲁安又开始收唐人写经、六朝墓志。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去世之后共收了多卷,有的还带有年号,是敦煌流散出来的那批经书。到20世纪60年代,杨鲁安又在北京收到不少碑帖、墓志。如北魏的《张猛龙碑》、《郑文公碑》、于右任的《鸳鸯七志斋》藏墓志拓本等。这期间,他收藏的碑帖拓片有种之多。

但是,收藏中曲折亦较多。“十年浩劫”期间,家里祖传的宋代汝、哥、定、钧、耀几大名窑和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计余件瓷器,被当成“四旧”砸得粉碎。18箱囊括几十位名家书画精品多件,甲骨金文拓片0余张,汉唐碑志拓片多种、《泰山经石峪》大字拓片余张、《好大王碑》旧拓2套、统统被付之一炬。还有许多其他珍贵文物被席卷而去,最终也不知所归。

几经沧桑,文物流离,或失而复得。使杨鲁安先生更加认识到应如何去对待这一件件凝聚着几代人心血的文化瑰宝。当年王襄先生将最早出土的多片甲骨都捐献给了国家,钱君匋先生也将自己毕生所藏晚清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三家所治印章精品方捐给了故乡。在王襄先生和钱君匋先生捐文物义举的感召下,他终于悟到应将这些批文物捐给国家,从藏宝于民到藏宝于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杨鲁安受国内先后向呼和浩特市博物馆、杭州中国印学博物馆、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等捐赠甲骨、铜器、瓦当、瓷器、拓本、字画、印章等各类文物万余件。

年3月,他向内蒙古呼和浩特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文物共计55件。主要有:马家窑时期仰韶彩陶罐2个,战国青铜带钩3件,汉唐铜镜10件,汉代陶器5件,辽三彩之件,辽、金、元瓷器14件,北魏瓦当若干。据说在当时,几个彩陶罐的价值可以在美国买一栋房子,而杨老一次就捐献了两个。

年10月,西泠印社成立中国印学博物馆,向全国征集文物。当时身为西泠印社理事、北疆印社社长的杨鲁安闻讯后,从自己几十年悉心收藏的藏品中,精挑细选了件,连同自己创作的8幅书画篆刻精品一起捐献给了西泠印社。他捐献的这批文物,许多都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品。如已收入《甲骨文合集》的甲骨17片,其中一件甲骨上“十三月”的记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有阮元、翁方纲题跋的《散氏盘》初拓本;有陈簠斋鉴赏的《毛公鼎》精拓本,还有5册《金文萃英》以及方历代古印。其中铜印“治粟都尉”、银印“昌邑侯印”、“亲赵侯印”、战国玺印“武阴右丞”,陶印“思言敬事”等均属珍品。另外还有四五十幅“铁云藏瓦”、“陈簠斋藏陶”,以及铜镜、钱币、印谱等。杨鲁安曾深情地作诗抒感:“阮鉴翁题散氏盘,武丁甲骨契遗编,老梅远嫁西湖畔,不枉人间物我缘。”杨老像对待出嫁的女儿一样对自己心爱的文物,充满了眷恋,令他欣慰的是:心爱的文物终于有了归宿。

0年又向呼和浩特人民政府捐出各类文物多件,各类善本图书0多册。他捐献的文物,许多都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品。2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杨鲁安藏珍馆藏品菁华》,精选出已捐多件文物中的精品多件,共分为七大类,陶器瓦当、青铜器、钱币、玺印、砚墨、甲骨金文及碑帖拓本、古今书画面世。其中所选战国晚期嵌银丝铭文“青铜封泥筒”、战国晚期“禽首吉语(长寿、日益寿)合符青铜钩”两器是为极品。甲骨刻辞拓本中那张“旬壬申夕月有食”,原为王襄在光绪二十五年所购骨片,这是我国商代武丁时期仅存四片有月食文字记载的原骨之一,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十分珍贵。文字瓦当中“惟汉三年大并天下”原瓦国内只有两件,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一为该册所收。“太和十六年造作成”瓦,是国内仅有的北魏年号瓦当。秦汉碑刻不乏精品,尤以明前拓“高”字本《汉孔宙碑》、《初拓魏刁遵墓志》、《明拓颍上本兰亭序黄庭经合册》和《宋拓乐毅论》为精。墨迹中敦煌所出的东晋人写《大通方广经卷中》长卷,北魏人写《大涅槃经卷第三十》、《佛说佛名经卷第四》残卷,初唐人写《妙法莲花经》残卷等,都是最佳善本。另外,《初拓嘎仙洞鲜卑石室祝文刻辞》和《精拓建宁三年残碑》两件,是内蒙古自治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其拓本未公布于众。于右任先生为之倾倒、为之歌咏的《广武将军□产碑》初拓本、吴玉如先生赞扬的《北魏元略墓志》拓本也收在册中,使我们得见英姿。钱币重点集中在战国、两汉和辽、西夏、金、元四朝的珍稀品。明代文征明《虎丘即事诗册》,为传世文氏晚年精品。近现代名家的书法篆刻作品俊彦云集,珍品迭出。当代书法作品中吴玉如的小楷和王襄的金文,都是从未公诸于世之精妙墨宝。

纵观杨鲁安先生的学习轨迹,可以看到他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从年开始,杨鲁安即随王襄、方药雨、吴玉如、王雪民、陈邦怀、龚望等先生学习。他早年曾传拓甲骨、铜器、砖瓦等文物千余件,过目宋元明清旧拓碑帖善本逾千种,近年更是早晚抚摩历代钱币上万品。几十年心力所聚的甲骨、玺印、铜镜、砖瓦、陶器、碑帖、写经、钱币和明清及近现代名人字画等物,成为鲁安先生独有的精神宝库,用之不竭。几十年来对古文字、古器物和古籍的陶染,使得杨老的书法艺术包容峭拔,风格爽健,气度奇崛、雄强。

杨鲁安楷书早有根底,少年时曾经涉猎虞、欧、颜、柳、李、赵诸家,尤对虞书《孔子庙堂碑》用功最勤。他在不惑之年,身居荒村,含辛茹苦,不改其乐。三年间临《魏元略墓志铭》百二十余通,终于悟到吴师所授“《元略墓志》用笔与二王息息相通”的静字诀,中年后得以在真书上跨进了一大步。鲁安先生认为书法之本在于气,气乃胸襟、度量、学养、识见与魄力的体现。他作书,注重用气,认为京剧声腔与书法行笔在技法上有不少相通之处。他尝与师兄吴小如、吴同宾探讨戏曲理论,和夫人齐啸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探讨戏曲唱法,因此,杨老的唱功和理论都让人叹服。他指出:“声腔讲求四呼,齐开撮合是也;丹田提气,以气行腔,气在力中,以声传情,方能声声入耳,扣人心弦。书法恰与此同,所谓提按、使转、布置三要素,亦赖太极之功主宰,以气运之,翰逸神飞。”又说:“书法要用动中取静之气,气贯周身,达于腕、运于指,以气驾驭笔,笔下生花。”这使得杨老的书法作品既包含着内蕴的隽永灵动,又传达出气势的迭宕酣畅,真是动中寓静,静中藏动,一派生机盎然。

在平时创作中,鲁安先生强调把字要写得活、健、美,以表达书家的人品和神彩。根据他几十年摹写甲骨文切身体会,力求使笔如刀,凌厉得势,疾中求涩,让一点一画表现出万毫齐力的强劲感。他说:“要从甲骨文书体造型的整体美中领悟其神理,而融会于笔意之中。甲骨文的点画,是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既生气勃勃又富节奏感,其笔力之强是通过微妙变化而体现出来的。只有细心领悟和反复实践,才能体现使笔如刀的健与活。有呼应的线条才有活的感觉,笔断意不断,气势连贯。”他还讲了再创造的途径:“纯粹的摹仿是打基础必不可少的,经过探索而创造出有个性、富于表现力的甲骨书迹来,则又是艺术精炼、升华的表现。开始摹写甲骨文一定要写得‘形似’,一丝不苟;到相当程度后,务须追求‘神似’,可以遗貌取神;而后又变得‘不似之似’,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经过‘迁想’,才能‘妙得’。”鲁安先生常常在不经意间写出得心应手的书法精品来,体现“不自矜持见精神”。先生所作甲骨,金文,用笔劲健,风骨俊逸,拙巧相生,笔姿变化入微,既讲究用笔,更善于用墨,他力行“熟纸浓墨出双钩迹,生纸淡墨现屋漏痕”的技法,线条宛若万岁古藤,纸墨相生,苍中有润,润间带枯,枯润得宜。鲁安先生于行书崇尚“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清笪重光语)力求笔墨相济,不以媚甜取人,而纵笔遒放,以势求胜,以险求稳。先生行书,虽取法二王,却不囿于二王。融入甲骨、金文笔力,透出自家风神,自家真趣。荆浩在《笔法记》中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鲁安先生之书,既得古人真趣,又注入时代生机。这一切,全凭雄厚根基,吸取多方面的营养,融古会今,得以熔铸出神完力足、一身正气的艺术品来。

鲁安先生的篆刻艺术早年问艺于王襄先生介弟王雪民公,勤摹古印,以战国、秦汉古玺为宗,并向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各家寻踪,较系统地下过功夫,基础厚实。同时又从甲骨、金文、铜镜、钱币等古物上的文字滋取养分。先生又颇能广为取师,化为己用。到桐乡亲摹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的印;常与当代名家沙曼翁先生切磋;到泰山岱庙观泰山刻石。先生在创造时,“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在广取博采的基础上,自成面目。其篆刻作品,广取博采,内涵丰富,用心独到,意境高远。先生常以心摹印,其印章法穿插错落,奇正相生,巧妙的布白和线条的枯润,边框的变化,既透出古拙之情,又见艺术的独到匠心。先生在篆刻的继承和发展上,不激不厉却气爽神清。很多作品似不经意,却透出奇妙的艺术境界。真正做到了“无意于佳乃佳尔”境界。先生治印,多是先不治印,忽有灵感,运刀即成。先生之篆刻艺术品,都是心灵写照,他创作的许多印,取法古玺,涵养铜铭,然其中英气与情感,却纯属自然,情寓印中,以印寓情,情印相生。自晚清赵之谦刻印有笔有墨,对于文字的选择和组织煞费苦心,博取战国钱币、秦汉镜铭、汉砖以及六朝碑刻文字入印,开拓了“印外求印”的广阔路子。此后,“印外求印”即被印坛之人奉为宗经,乃取其线条之变、章法之变、气韵之变。杨鲁安深得个中三昧,他的篆刻作品,在章法布白上,有其独到之处。边款也有自家特色,一般人治印,多以楷书或行书刻边款,而先生却多作篆隶,且常将金文挥洒自如地落于石上,刀笔相生,灵气盎然。这既是借鉴了前人的艺术手法,又注入先生自己的审美情趣。

世人都知道杨先生是书法篆刻家,是收藏家。但他毕生的精力主要在治学,他的学问也是举世瞩目的。杨老在世时常讲:“做学问是根本,是源,其它都是流。”他有一首诗,写照了他治学终生的精神:“创新作品见人格,不涉俗流逐世波。善取前贤成自我,渠成水到溯先河。”他的治学成就,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金融方面的研究,杨老师生前主要工作在内蒙古建行投资研究所,从事金融研究。二是他对于古碑帖的考据研究,发表了很多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文章。三是在古钱币方面的考据研究,这是杨老师最钟爱的一项事业,也是他最得意的一项事业。他一生收藏上万枚古钱币,有些是国内孤品。对于这些钱币的研究,是他一项未竟的事业。《新出土“大夏真兴”鎏银钱辨析》,是杨老得到两枚“大夏真兴”鎏银钱后所写。当时有关资料甚少,他另辟蹊径,从钱币文字的细节上考证这两枚钱有关情况。四是杨老师在书法、篆刻、戏剧等艺术领域的研究,提出很多在学界有影响的学术说法,比如他对唐代孙过庭《书谱》中一些理论的探讨,关于书写甲骨文书法的方法,用甲骨文入篆刻的方法等等,都是学界认可的重要文献。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鲁安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他大部分学术著述。通过艺术作品和学术文字,读者会对杨鲁安和他的艺术世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会更崇敬他高尚的品格和“藏宝于国施惠于民”的人文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鲁安先生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