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情真意切浓浓挚爱的礼赞评薛卫平我从江
TUhjnbcbe - 2021/2/10 11:59:00

1情真意切浓浓挚爱的礼赞

——评薛卫平《我从江北沙地来》(三)

张传生

刻骨铭心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社会最神圣、最纯洁、最至高无上的男女感情,是人类生生息息,连绵不断的真挚感情。爱情的结晶,就是繁衍后代,爱情即是人生的终身大事,是只能意会,不需挂齿的男女情事。古人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经地义,祖辈如是。军人的婚事,自古到今,五花八门,别开生面,有它特殊的一面,薛卫平的婚姻大事,同战友们的爱情故事,也是差八不离十,基本上是邮递员穿针引线,给他们撮合成的,是苦苦等待的两地恋。卫平入伍时,集合初训的地点是海门县委党校。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八日,部队从党校操场开跋,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县城的居民,学校的老师学生,新入伍战士的亲属、亲戚、朋友、同学、伙伴列队站在大街两旁,欢送人民子弟兵,“其中站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学姐”,不时尖叫着薛卫平的名字,这清脆悦耳的高音叫喊声,盖过了男女的嘈杂声,行走在队列中的薛卫平,听到那叫喊声,多激动啊,多兴奋啊!这是卫平平生听到的最甜蜜的声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悦耳的呼唤声,就是浓浓的情,甜甜的意啊!卫平在书写这段甜蜜回忆场面时,心中洋溢着幸福,甜蜜,无尽的思念和怀恋。遥遥数千里,乘坐上海直达乌鲁木齐的52-51次普快列车,白天黑夜行驶,要走88个小时路程,才能相会的卫平与师姐,天各一方,虽然经人介绍,明确了恋爱关系,却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也没有卿卿我我,“我爱你”面对面的直言。只能是通过书信,诉说自己的挚爱之情,用干干巴巴的文字,倾诉自己怀念之情,除了做好工作,就是渴望收到远方的来信。当兵四年后,按照规定干部每年都有二十天左右的探亲假,卫平按照规定,于一九七二年四月第一次探亲,“那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春光明媚,看到金色地毯似的油菜花,心境特别爽,坐在弟弟的自行车上,呼吸着家乡的新鲜空气,感到‘沙地’的清净。一个多小时后,回到了阔别四年的老宅,一切依然原样,‘沙地’农村还是那样的平静。父母早就等在宅前张望,等待着儿子远道回来。父母那时正值壮年,沙地人五十岁左右也不见老。父母见我穿着四个口袋的干部军装,喜得合不拢嘴,虽然那时农村生活还是贫困,但吃上了老娘的饭菜,回家团聚的感觉油然而生,心里暖暖的。”卫平将这两年与学姐通信联络情况告诉了父母,想征求二老的意见,没等卫平说完,父母已喜上眉梢,有心机的学姐,早就来过卫平的家,并同母亲彻夜长谈,父亲母亲非常中意,在二老心目中,卫平的媳妇非他的学姐莫属。次日卫平的父母安排其弟弟去未来嫂嫂家送了信,告诉她卫平回家探亲的消息,请她来定下她们的婚事。“隔日的上午,这位学姐骑着自行车来了,她家距我家十四公里,而且都是乡村小路,一路肯定很辛苦,说明他是诚心诚意的。见面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虽然我们在学校时认识,这几年又互相通信了解对方的情况,但相隔多年后见面还是有些腼腆。她当时是村里的代课教师,因她父母工作在外是家里的小当家,朴实能干。第二天,父母又带我俩去了我姐家,她和我姐很谈得来。当时男女恋爱没有甜言蜜语,也没有什么肢体动作,都是心心相印,心知肚明,按照农村的习俗,男女双方约定了,男方要去女方家见父母,沙地人承认丈人。”“过了几天,按约定时间,带了礼物去了她家。她父母是企业干部,家里条件比我家好得多,她是家里的老大,我去认丈人也是她家的大事,那天她家请了好几个长辈作陪,很是郑重其事,其实是习俗中请长辈来掌眼的。那个年代农村姑娘找了个军官是很轰动的,吃饭时,左邻右舍的乡亲都来看热闹,都说学姐有眼光。”那时家里穷,给学姐很少礼物,作为定情信物,要结婚家里没有房子,父母操心,卫平出钱买了建筑材料盖了两间房子,一分为二,一间给卫平娶媳妇,一间给卫平的弟弟介平成家用。师姐非常理解,非常体谅父母的难处。“第二年还是那个春光明媚的四月,我回老家完了婚,婚礼极为简单,学姐是我用自行车从她娘家载回来的。”没有“三转一响”的彩礼,没有晶莹剔透的钻戒,没有花枝招展的婚服,没有鞭炮齐鸣的隆重,更没有什么车呀,房呀高级礼品呀,只是由大舅操办,请亲戚、朋友、长辈、喝了一顿酒,把学姐娶到那间房子中,成了家,不几日,卫平探亲假期结束,登上西去列车,而学姐却又回到村中,教书育人干她的老行当,他俩只能是鸿雁传书,用书信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卫平在回忆他与学姐婚后生活时,感触颇深地说:“我俩从边疆至滨海的邮路上开始恋爱,在北沙农村结婚,养儿育女,风雨同舟,一路走来,终于驶向了幸福的彼岸。”“与我结婚后,在北沙农村过着心酸的军嫂生活,特别是有了女儿柳柳后更是辛苦,因为当时农村无幼托条件,白天又要上班,孩子只能是东拜西托……”。在卫平的笔下,妻子是一个万里挑一的公爹婆母的好儿媳,卫平的好妻子,儿女的好母亲,在工作单位是人民的好干部。每当想到这些,卫平对于善良质朴,吃苦耐劳,善解人意,艰苦朴素,道德情操高尚,孝敬长辈的学姐,内心十分愧疚,对于她关爱子女,操持家务,精打细算的精神,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徜佯在经济大潮的激情热情和豪情

卫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转业回到地方工作,这正是我国社会历史性转变的非常时期,改革开放势在必行,经济大潮汹涌澎湃,新思想、新观念,新路子摆在世人面前。卫平献给读者的这部《我从江北沙地来》没有旁观者的冷漠和优雅,决不会虚淡飘缈,相反,篇篇感情饱满,章章爱心拳拳,是一首首情深意浓赞颂改革开放的爱歌。醇厚的乡情,慈睦的民情,珍贵的友情,向往大自然的爱美之情,般般汇聚在心田,化作浓郁的激情、热情和豪情,从质朴无华的笔端流出,唱出了一首首情深意浓的颂歌,一首首挚爱的礼赞之歌。卫平离开塞外,转业回到了故乡,回到了梦莹缠绕的“江北沙地”,当时是改革开放的前夜,百废待兴,急需用人处理历次政治运动遗留问题,纠正冤假错案,拨乱反正。卫平转业被分配到南通行署农水办公室工作,他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为系统内在反右斗争中,打成“右派”的干部摘帽,农水口共有三十五个错划右派,多是知识分子,工作能力比较强,遭受厄运后,大多妻离子散,有的家破人亡,卫平一一阅读了案卷,对每一个案子做了大量调查,有的人早已故去,有的不知去向,像原新华社天津分社社长艾长青,是反右倾后,调南通农口工作的,为了弄清他的案情,多次北上北京,天津,弄清案子情况,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还了这位离世十多年的老革命同志一个清白。一九八零年十月,由于卫平在农村委员会工作扎实,政策水平强,与人为善,公道、公平、公正,认识水平高,文字功底深,撰写公文,起草文件,处理日常文字都是高手,被行署领导发现了他这个人才,转业两年后,调到南通行政公署人事局综合处任秘书工作,到管官的单位工作,备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情真意切浓浓挚爱的礼赞评薛卫平我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