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有间书房,闲居独处
TUhjnbcbe - 2021/3/2 15:34:00

来自:中国书房

文:扬之水

所谓“书房”,藏书之所自然不在其内。书房的不同,在于它是为人设,而不是为书设,那么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在其中静心读书的所在,便是书房,却不在乎书的多少,或者也不在乎书的品类。文人的书房,其实意不在书,而更在于它的环境、气氛,或者说重在营造一种境界。这样一个绝无功利之心的小小空间,读书实在只是涤除尘虑的一种生存方式

《真赏斋图》明文徵明

南宋杨国宝《题所居壁》云“有竹百竿,有香一炉,有书千卷,有酒一壶,如是足矣”,此则居室与书房的合一。

窗外有水,有竹,斋中有几有榻,有书插架,有花插瓶,一炉沉水,一张七弦,便是理想的燕居之室,榜之曰某某斋、某某居、某某书室,皆无不可。

白居易《草堂记》:

三间两柱,二家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草堂筑在诗人贬谪江州的时候,此际自然一切草草,因此木不髹漆,墙不涂白,但木榻,素屏,漆琴,书卷,一应书房之必须,一样不少。何况简素中也还有奢侈——“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

明马轼《归去来辞图》(局部)

挂冠归隐的陶渊明也该有一间书室。明人马轼与李在、夏芷合作一幅长卷《归去来辞图》,在“稚子候门”一段里便为他安排出这样一间。高柳掩映中的村舍自然要有朴野之趣,从半开的窗子里望进去,里面书桌一张,上边放着书函一,又笔格和笔,砚和水盂,又香炉一,插着香匙和香箸的箸瓶一。墙上一轴芦雁,一张琴,又一轴山水权作架格而放了一卷一卷的书画。这是明人的有意求“古”,不过也只“古”到宋元。宋人却是喜欢在住居中别筑小室,独处读书,如此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便也可以称作书房。陆游《新开小室》:

并檐开小室,仅可容一几。东为读书窗,初日满窗纸。衰眸顿清澈,不畏字如蚁。琅然弦诵声,和答有稚子。余年犹几何,此事殊可喜。山童报炊熟,束卷可以起。

又《即事》六首三:日上小窗东,禽鸣高树中。乐哉容膝地,著此曲肱翁。香迮常迟散,儿来亦旋通。所惭贪坐睡,铅椠少新功。诗作于开禧元年,时放翁居山阴,已是年逾八十的老翁,在容膝小室中而如曲肱枕流,可以尽享读书之乐,诚然“殊可喜”也。苏州博物馆长物书斋南宋王十朋有五绝一组,诗题颇长,可视作一则小序,略云:

予还自武林,葺先人敝庐,净扫一室,晨起焚香、读书于其间,兴至赋诗,客来饮酒啜茶,或弈棋为戏。藏书数百卷,手自暴之。有小园,时策杖以游;时遇秋早,驱家僮浚井汲水浇花。良天佳月与兄弟邻里把酒杯同赏,过重九方见菊以泛觞,有足乐者。

绝句中《读书》一首云:入政惭无学,还家更读书,翻同小儿辈,相共惜居诸。“居诸”,用《诗·邶风·日月》中语,借指时光。梅溪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而龙图在诸阁学士中序位最高,诗曰:

人政惭无学,还家更读书。

却是说得实在。这时候的读书,自然全与仕途无关,而这正是文人在书斋中特定的心态。自己的书斋,他人的书斋,都是作诗为文的好题目,闲适语、豪放语、解脱语,在这一题目之下,都是合宜,唯一不宜的怕是只有功利语。《水阁纳凉图》南宋佚名上海博物馆藏宋人册页《水阁纳凉图》,绘远山近水,荷池上一座水榭,堂前一溜亮隔,堂中屏风香几,主人凭案而坐。所谓“至乐”,却未必与书相关,而毋宁说,是得自读书的意境,这便正是书斋所要极意营造的。宋人的书室多半是独处的所在,因常常以“容膝”命名。明人的书房则多有了开放的性质,它使书房与园林的结合更为紧密,因此也往往成为雅集之所。关于书斋的经营,诗与画此际似乎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文震亨作《长物志》,于几榻、器具、花木、水石、书画,一一作出规定。榻则可以说尤其要紧,它是高坐具时代始终保存着的古典,其种种古意特别为文人所重,因此差不多成了文人书房的一件标识。《长物志》说榻,凡式样、尺寸、材质,一一指述详明,雅俗之别更是区分得清楚。合于雅之标准的明代之榻尚有存世,《明式家具珍赏》中著录的一件紫檀独板围子罗汉床,即是佳例。明紫檀三屏风独板围子罗汉床《谿山高逸图》(局部)元王蒙不过书房并不是文人的专属,而依然有它的风致。王建《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着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墨竹在晚唐尚算得新生事物,却早早入了将军书斋,而“长着香薰一架书”,也就雅得很。“野客”固是自谦语,却因此见出气氛来,比文人的抵掌论诗书也许还更有情味。“英雄传”云云,揭出宾主两边的意思正是恰好,虽然它原本只是为着扣题。河北宣化下八里村,曾发现辽代张、韩两个家族的若干墓葬,墓中多有壁画,壁画中多有书房。河北宣化下八里十号墓壁画下葬于辽大安九年的十号墓,后室东壁绘窗下一张书桌,桌上置笔砚和茶盏,一侧花竹仙鹤,一侧是捧着盥洗用具的两个侍女。西壁侧窗下置矮几,上面放着卷起来的书帙,内实书卷若干。一侧是剔灯的少女,一侧是与东壁所绘相对应的仙鹤花竹。《东庄图·耕息轩》明沈周曾几何时,书房似已成居所之必设,而不论文人雅土与否。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中的一段话更可见当日风气:

尤可怪者,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装铺,庭蓄盆鱼杂卉,内则细桌拂尘,号称书房,竟不知皂快所读何书也。

说起来,其时另有一等,虽名曰书房,却并不用作读书,附庸书房之雅而陈设,在其中也安排些风雅的节目,比如《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的书房。第三十四回《书童儿因宠搅事,平安儿含恨戳舌》曰:

进入仪门,转过大厅,由鹿顶钻山进去,就是花园角门。抹过木香棚,两边松墙,松墙里面三间小卷棚,名唤翡翠轩,乃西门庆夏月纳凉之所。前后帘栊掩映,四面花竹阴森,周围摆设珍禽异兽,瑶草琪花,各极其盛。里面一明两暗书房,有画童儿小厮在那里扫地,说:“应二爹和韩大叔来了!”二人掀开帘子进入明间内,只见书童在书房里。看见应二爹和韩大叔,便道:“请坐,俺爹刚才进后边去了。”一面使画童儿请去。伯爵见上下放着六把云南玛瑙漆减金钉藤丝甸矮矮东坡椅儿,两边挂四轴天青衢花绫裱白绫边名人的山水,一边一张螳螂蜻蜓脚、一封书大理石心壁画的帮桌儿,桌儿上安放古铜炉、流金仙鹤,正面悬着“翡翠轩”三字。左右粉笺吊屏上写着一联:“风静槐阴清院宇,日长香篆散帘栊。”……伯爵走到里边书房内,里面地平上安着一张大理石黑漆缕金凉床,挂着青纱帐幔。两边彩漆描金书厨,盛的都是送礼的书帕、尺头,几席文具书籍堆满。绿纱窗下,安放一只黑漆琴桌,独独放着一张螺甸交椅。

书房里的东坡椅儿,便是由胡床演变而来的交椅,《明式家具珍赏》中著录的一件可以为例。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物带人号”条:“胡床之有靠背者,名东坡椅。”它也曾叫作子瞻椅。一封书的桌儿,乃长方形的短桌,翡翠轩中的一对,当是靠墙而设,桌心嵌着大理石。螳螂蜻蜓脚,则指细而长的三弯腿,又有肚膨起如螳螂肚,此多用于供桌,《明式家具研究》中举出的一例,可见其式。凉床,这里指拔步床,即架子床中的一种。所谓“架子床”,其基本式样是三面设矮围子,四角立柱,上承床顶,顶下周匝多有挂檐——明人也称此为“飘檐”。若拔步床,则又前接一个小廊子,《明式家具研究》中录有拔步床的实例。架子床在明代戏曲版画中极常见,如崇祯十三年刊吴兴闵氏寓五本《西厢记》插图第十三“就欢”,绘张生书房里的架子床,三面矮剩周匝“飘檐”,上面挂着梅花帐,正是明代最常见的式样。吴兴闵氏寓五本《西厢记》插图

考校名物,可知这里笔笔写得实在,处处可见时风。雅和俗实在很难有一个明白的界定,文氏关于雅的种种意见是否可以成为标准,尚大有讨论的余地,即便读书人也未必尽有那里所期望的风雅。

其实宋人诗文中屡屡说到的日常独处可以率性读书的一间小室,倒是最让人羡慕,那是书房标准的今所谓“底线”,而“左右数书册,朝夕一草堂”,若把它当作雅的极致,又何尝不可。

(本文来自:中国书房,文

扬之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读书:

喜欢收藏传统赏石的师友

可以添加翫石的个人

往期回顾:

这样的房子,永远不过时!

造个小院,喝茶、下棋、游山玩水

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美到不可方物

青苔之美

一室清雅,一夏清凉

我的中式门脸房

宋朝,就是最早的极简

恋·旧木

二十四节气古画图!

我在农村有个院子

美是一种生活方式一处小院,是一方心灵净土。

小院回廊,月影花阴

种禅意盆栽,种绝美风情!

我的后半生,找个院子落脚

以小确幸,过大生活

中国人的老房子,有着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美!

老宅生命中的清供。

烟火深处,再见如故。

竹·造园

旗袍,时光里的美人颂

宋朝,就是最早的极简

斗拱,惊艳了几千年的岁月

一处小院,是一方心灵净土。

我在农村有40个院子,你要哪款?

小院回廊,月影花阴

造个小院,喝茶、下棋、游山玩水

看完古人书房,才知道啥叫讲究!

世间风雅,以物观心

家的气质,看书房

青苔之美

院子竟然可以,简单些,再简单一些

愿得一庭院,只用来喝茶

古巷,时光最精致的停顿处

中国·窗棂

陈设之美·以物观心

中国式美学,美在意象

人生无需奢侈,只需一间书房茶室

老来有一方天地,回归平淡人生

有什么样的境界,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一处小院,是一方心灵净土。

温馨提示:本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投稿/咨询/交流/合作请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商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间书房,闲居独处